Hanes

【小說中看到的中央區第1彈】高見順《日本的鞋子》


你好!我是Hanes。
最近,中央區成為了各種各樣小說的舞台,在本部落格上也有寫考量報導的人。
如果時代和視點不同的話,中央區內的描寫也會發生變化。
另外,也有以與中央區有淵源的人物為主人公和模特的小說,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央區的關係。

在那裡新開始的“在小說中看到的中央區”系列中,讀了以中央區為舞台的小說或者與中央區有淵源的人物登場的小說,並結合其內容和現在的中央區的情況進行介紹。
如果能以訪問不同時代的“中央區”的心情來享受的話就太好了。

那麼,值得紀念的第一集中,永井荷風的叔父之子高見順的短篇小說《日本的鞋子》
在本部落格上也有很多特派員介紹過現在的中央區入船有“鞋業發祥地”,但是開設了日本第一家西洋鞋工廠“伊勢勝造鞋場”的西村勝三,在那部小說中被報導了嗎?

小說以“在日本最先著手製鞋業的人是誰”為開端,高見和朋友一起去隅田川沿岸的銅像堀公園,看到西村勝三的銅像,以此為開端展開了故事。
那個銅像有古風的絲綢帽、時鐘大衣、右手手杖、左手外套、鼻下鬍子和明治時代著名的“民間人士”的風格。(現在墨田區立銅像堀公園裡沒有西村勝三的銅像。)
後來高見訪問蘭印(荷蘭領東印度),利用中國人的鞋店的時候,很在意日本是什麼時候進來的洋鞋。
回國後這種興趣雖然暫時離開了頭腦,但日後再次去看銅像,調查之後對鞋子的興趣更加高漲了。

 【小說中看到的中央區第1彈】高見順《日本的鞋子》


在小說中,高見說:“為了國家,士族的身材,卻投身於總職業中最卑鄙的製鞋製革業,這種決心強烈地打動了我的心。今天,在轉業問題吵鬧的時候,回顧從國家的觀點出發敢於著手製鞋製革業的先感覺者的業跡,意義很深。因此,我想把這件事寫在小說裡”。

但是,不習慣時代小說的手法,害怕傷害故人的高見,採取了“避免常規小說化,直接寫素材的方法”。
本報導將簡要介紹中央區相關的部分,詳細情況請實際拿到小說。

根據《日本的鞋子》記載,(進口商品的)鞋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邀請外國士官開始西式訓練的德川幕府時代。
正是明治時代的軍制改革,才成為了從鞋子進口到國內採購的轉機。
當時的兵部省大輔大村益次郎在“鞋業發祥地”的碑上也刻有其名字,他對西村勝三說:“西服和一雙鞋,在向海外仰望皆之時,國家的損失非常大。”並指示推進工商業。

於是西村說服弟弟糸魚川藩士的綾部平輔和同藩的高橋誠治成為同志,在反對的同時也設法將其引入夥伴中。
據記錄,當時的高橋剪下了武士象徵的發髻流下了眼淚。
如前所述,當時對鞋業的社會評價也許是因為“總職業中最卑鄙的東西”吧。

 【小說中看到的中央區第1彈】高見順《日本的鞋子》


原本在國內製造鞋子的時候,有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是已經進入日本的進口商品的鞋子不適合日本人的腳。
於是,橫濱邀請了曾經在香港經營鞋店的支那人藩浩,以入舟町輕子橋附近的兩軒屋為練習所,讓高橋和其他人學習了製鞋技術。
日本人開始著手製鞋的時候,時代是1870年3月15日,西村35歲的時候。

與此同時,由於廢藩置縣的影響而失業的武士被邀請到練習所,共計20多人學習製鞋的法。
後來叫來了在橫濱經營鞋店的荷蘭人馬爾尚,作為教師。
只有在時代轉換期的非同尋常的努力和與精通製鞋的人們交流,才能製造國產鞋子!

但是,作為鞋子原料的皮革仍然依賴於從國外進口。
於是西村於1870年10月在入舟町設立了製革工廠,開始了軍鞋用的皮革製造。
據說到1889年為止,即使完全不依賴外國的供給也能籌措皮革,相反活躍在海外的日本鞋匠也出現了。
直到皮革的籌措為止都是靠自己的力量來處理的,在佩服他的熱情和精力的同時,我也稍微理解了為什麼高見會打動他的心。

對西村勝三有興趣的人,請看2019年4月的報導《【郊遊系列第13彈】從腳下開始時尚♪《成功者》人生中看到的日本製鞋產業史》

【題外話】
之前在荷蘭留學的海軍上佐澤太郎左衛門住過上述馬爾尚的父親家。
馬爾尚決定以此為契機來日本。
最初是在土佐藩僱傭的指導製鞋技術,之後去橫濱開了鞋店。
1872年或1873年至1875年住在築地居留地,第一次將歐洲的製鞋技術傳達給日本人,因此被稱為鞋業的恩人。
後來和日本人結婚,歸化。在兩個政府的許可下,婚禮也結束了,成為了明治初期國際結婚的先驅之一!
此外,在銀座尾張町2丁目5番地開設了Le Marsha製鞋所等,工作也很順利。

參考文獻・網站

【文獻】
岩下哲典編《江戶時代來日外國人名辭典》東京堂出版,2011年.
高見順《高見順全集第10卷》勁草書房,1971年.

【網站】
東京都立皮革技術中心“鞋子歷史散步58”https://www.hikaku.metro.tokyo.lg.jp/Portals/0/images/shisho/shien/public_2/113_6.pdf(2022年9月7日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