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永井荷風“日和木屐”

[CAM] 2016年2月25日12:00

 前幾天,我出演了《中央FM》、《最喜歡的中央區》,就荷風的“日和木屐”、“斷腸亭日乘”進行了一些說明。 於是,我想以前在這個部落格上投稿的是幾點,確認了一下是2015年11月30日。

 

 之後,大約3個月,以荷風的“日和木屐”和“斷腸亭日乘”為座右在中央區內散步的話,現在已經消失了的以前的地名等也變得相當熟悉了。

 

 請允許我再次收錄以前的文章。

 

 荷風說:“我並沒有什麼義務和責任,說起來就像隱居一樣。為了度過當天的日子,不向世間露面,不花錢,不需要對方,自己一個人隨意地吞咽的方法,結果一個就是在市內閒逛的地方”。(13-301) 

 

 而且,《日和木屐》是一本記述了荷風在每天的“閒逛”中感受到的東西的散步記。
 

 在《序》中寫道“從1914年夏初開始大約一歲多,每月在雜誌三田文學上連載”,“這本書板成出世的時候,作為篇中記載的市內的勝景,我覺得已經被破壞了,沒有痕跡的地方,所以不能被指定。”因此,他說:“通過傳達昨天深淵今天之瀨的夢之世的跡象,這本拙劣的小著,幸和後天的草的種子一樣。”

 

 確實,在那之後,由於大正11年(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1945年的美軍大空襲,再加上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從“這本書板成出世的時候”開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現在,“作為篇中記所在的市內的勝景,已經被破壞了,從這一年裡也沒有痕跡了。

 

 雖然中央區內的情景並沒有那麼登場,但我想先撿到其中的幾個地方。

 

 “江戶名勝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那麼值得誇耀的風景和建築。・・・・移奉住吉的佃島也因為岸上姬松的少而不會有反橋的進度......其角是江戶名勝中唯一無瑕疵的名作,盡是晴朗的富士山。”(300)

 

“林蔭樹在繁華的平民區中最有功效。在銀座駒形人形町通的柳樹蔭下,夏夜攤熱鬧非凡的樣子,即使沒有煽風器,也能去天然的涼風自由吹通星下的一大勸工廠吧。”(315)

 

“成為鐵炮洲的白河樂翁公在御宅邸的浴恩園和小石川的後樂園並列為江戶名苑之一,現在海軍省的軍人已經成為了聚集在一起喝酒的俱樂部的伙食。”(320)

 

“我每次看到走在日本橋的大通上,以三井三越為首的在這附近競相聳立的美國風高的商店,如果我知道東京市的實業家真的被稱為日本橋的駿河町的名稱是什麼,對此我對傳說產生了興趣的話,在繁華的城市裡也能看到日本晴空萬里的遠處的富士山”。(327)

 

江戶城的水之中首先區別開來,第一是品川的海灣,第二是隅田川中川六鄉川那樣的天然河流,第三是小石川的江戶川,神田的神田川,王子的音無川那樣的細流,第四是本所深川日本橋京橋下谷淺草等市中繁華的町的純然運河,第五是芝加藍染的櫻。(332)

 

 散步、散步,從現在的說法來說,就是散步吧。荷風雖然說有錢,但還是說“應該用錢”,但是我的情況是,作為一個真正沒有錢的人,今後也會在中央區內閒逛。

 

 

最喜歡中央FM!中央區”

[CAM] 2016年2月24日16:00

 最喜歡中央FM!我出演了中央區。這是繼去年6月之後的第二次。播放的時候,櫻花已經過了盛開,也許已經開始凋謝了。

 

 演出前提交的提問表將在下面公開。 

 

・自我介紹(近況報告和你喜歡中央區的地方等)

 

  成為特派員這一年來,我在區內走了很多路。

 

 去年11月的“中央區整座博物館”也參與了其中,作為為此的事前調查,昭和大道、新大橋大道等也一直走著,關於區內的地名“點和線”變得相當一致了。

 

 作為過著清貧生活的老人,去區內的古跡等地拍照,是不知不覺就容易懶得外出的“誘因”。 被荷風的境界所吸引。

 

 荷風說:“我並沒有什麼義務和責任,說起來就像隱居一樣。為了度過當天的日子,不向世間露面,不花錢,不需要對方,自己一個人隨意地吞咽的方法,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結果之一就是在市內閒逛。”(《日和木屐》13-301)。

 

 “中央區”原本是“江戶”,作為東京名勝古跡豐富,而且擁有日本橋、銀座這一尖端繁華街,是一個具有新舊兩面深度的地區,這是其魅力所在。

 

・今天的部落格介紹(在哪裡,因為什麼理由被採訪了?地點等採訪地的介紹)

 

 為了實際觀察和觀察僅靠書籍和照片是很難感受到的建築物等,我去當地拍照。

  

・ 請告訴我通過這次採訪的感想(推薦的看點、內幕等)

  

“知識百科”在區內介紹了17條步行路線,實際走這些路線的話,就能親身認識到區內的地名了。

 

・ 接下來想去的地方是?(介紹在意的商店、活動、名勝等)

 

  希望進一步遊覽區內的名勝,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等的了解。 

 

 位於東京廣場地下的中央FM工作室

IMG_0549.JPG


 

 

重要文化遺產築地本願寺

[CAM] 2016年2月23日12:00

IMG_2760.JPGIMG_2753.JPG

     重要文化遺產 

        築地本願寺正殿一棟

          附正門、北門、南門(各一所)、石牆(五座)

 

所在地中央區7築地3丁目151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京都西本願寺)的直轄寺院·築地本願寺,是江戶時代初期的1617(1617年),在淺草附近的橫山町創建的。

 被稱為江戶淺草御坊的本寺院,在1657年(1657年)因大火消失後,遷移並重建到現在的所在地。 特別是正殿的大屋頂,是進入江戶湊的船的標誌,是江戶平民所熟知的名勝之一。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重建了好幾次的木造正殿,在1923年(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央燒毀後,1934年(1934年)成為了現在的正殿(鋼筋混凝土造、地上二層、地下一層)。

 受西本願寺22世宗主大谷光端委託的設計者建築師伊藤忠太(18671954),不是日本傳統的寺院樣式,而是將佛教的發祥地印度的建築樣式用獨特的解釋納入外觀,創造出具有獨特氛圍的伽藍。

 使用花崗岩的建築物中央的正殿,上部設有用銅板葺的巨大圓形屋頂,左右對稱延伸的翼部設有鐘樓和鼓樓的塔屋,正面中央和左右入口設有獨特曲線的破風。內部是傳統的淨土真宗寺院的正殿形式,外觀各部分都能看到印度風的建築手法,入口的破風、柱頭裝飾、屋頂上的尖塔,甚至細節的裝飾融為一體,整體創造出和諧的外觀。

 本寺院正殿是建築師伊藤忠太使用最新技術追求東方建築的典型例子,同時也可以說是保持優秀建築設計的震災復興時期的珍貴建築物。另外,與正殿幾乎同期建造的外圍石積牆和石造柱門(正門、北門、南門)也沿襲了共同的設計,是與正殿融為一體的珍貴建築物。

 這些建築物在2014年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

     20153

                                                                               中央區教育委員會

 

國家指定重要文化遺產的標示版

 

IMG_2754.JPG 位於用地內的石燈籠(這不是重要文化遺產)

IMG_2755.JPG 用地內的親鸞聖人像(這不是重要文化遺產)

IMG_2756.JPG 重要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正門和石積牆

IMG_2757.JPG 重要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南門

IMG_2759.JPG 在用地內還有第一傳道會館、咖啡廳和住宿設施。 

IMG_2761.JPG 

 

 

 

 

 

 

 

 

“築地魚河岸”10月15日開業

[CAM] 2016年2月22日09:00

 

 2月13日的日經新聞報導了築地的商業設施“築地魚河岸”的開業預定等。

 

>“築地魚河岸”10月15日開業,為了維持場外熱鬧,61家公司、中央區、遷移前後驅除老鼠。

2016/02/13日本經濟新聞地方經濟版東京第15頁704文字  

 

 東京都中央區關於在該區的築地市場場外正在整修的商業設施“築地魚河岸”,決定於10月15日開業。61個經營者入住。市場主體於11月7日轉移到豐洲市場(江東區)後,也發揮“築地”的品牌力,以維持場外地區的熱鬧為目標。

 

・・・・・・・

 

另外,中央區在遷移前後在築地市場周邊著手驅除老鼠。5月和8月致力於向巢穴投入藥劑和封鎖巢穴的工作。在樹叢等處設置捕獲用的箱子,在下水道的井蓋上撒藥捕捉老鼠的機器也設置了。9月以後,對住在附近的區民分發捕捉老鼠的粘結布。準備了約8萬張,到明年3月為止將繼續發放。

 

 

正在施工的“築地魚河岸”

IMG_2747.JPGIMG_2751.JPG 築地場外的地帶曾經是本願寺的門前町。現在大樓樓上的“妙泉寺”

IMG_2752.JPG

 

 

 

區民有形文化遺產(3)

[CAM] 2016年2月13日14:00

聖路加國際醫院托伊斯勒紀念館

IMG_2736.JPG

 所在地 中央區明石町10(聖路加國際醫院)
 
 1933年(1933年),Toysler紀念館在隅田川畔的明石町19號作為聖路加國際醫院的傳教士館而建造。
 設計者是美國建築師J・V・W・伯加米尼,施工由清水組(現在的清水建設株式會社)進行。建築物的軀體是昭和初期住宅建築中罕見的鋼筋混凝土造的一部分木造的二層建築,是一座讓人聯想到歐洲山莊的厚重風格的建築物。
 1989年進行了解體工程,1998年(1998年)2月被移建復原為現在所在地。在復原之際,精密記錄了創設當時的施工技術和構造上的特徵,儘可能使用可再利用的部件。
 外觀是在外部表現柱子和梁的半丁巴風格的設計。室內設計為調諧器哥特式風格,在玄關大廳和客廳等處可以看到厚重的樹木內部裝修。
 這座建築物講述了聖路加國際醫院的歷史,同時也是傳達從築地居留地時代傳承下來的明石町歷史的一部分的珍貴文化財產。

 20063月    中央區教育委員會

 

 

美國公使館遺址石標

IMG_2735.JPG美國公使館於1859年(1859年)由哈裡斯在港區元麻布1-6、善福寺開設,明治8年(1875年)12月在築地的外國人居留地內的這個地方新建,第一次整理了形容。 之後於1890年(1890年)3月遷移到赤坂的現在所在地,成為現在的大使館。

 由於最後的遷移,這個地方留下了8個小松石的石標。石標上有白頭鷲、星條旗、星星三種雕刻,白頭鷲是美國的國鳥,星條旗上雕刻的13顆星表示該國初期的13個州。

 8個石標中有3個是1984年(1984年)10月作為日美友好的象徵,捐贈給赤坂的美國大使館,現在被配置在該大使館的前庭。剩下的5個石標,作為傳達築地的居留地時代的東西被登記在中央區民文化財產中,其中3個在這裡,2個設置在聖路加花園。

    1998年5月              聖路加國際醫院

 

 

區民有形文化遺產(2)

[CAM] 2016年2月13日09:00

天主教築地教堂教堂

IMG_2728.JPG

所在地中央區明石町5-26

天主教築地教會的前身是1871年(1871年)巴黎外國傳教會的馬蘭神父藉鐵炮洲的稻荷橋附近的商家開創的“稻荷橋教會”。1874年(1874年),神父以傳教會的名義藉了築地居留地三五、三六號,在這裡建了司祭館和聖堂。1878年(1878年),這裡供奉著哥特式教堂,但這座教堂在關東大地震央被燒毀,現在的教堂於1927年重建。教堂看起來像是石造,但實際上是木造建築,壁畫是灰漿塗的。
另外,舊教堂使用的鐘是1876年(1876年)在法國的倫納製作的,當時的司祭馬雷夏神父命名為“江戶的詹納·路易斯”,現在也被保存在教堂裡。
教堂聖堂和鐘,作為曾經有外國人居留地的明石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財產,被登記為中央區民文化財產。
2001年3月
中央區教育委員會

 
屋頂正面的玫瑰和鬱金香雕塑

IMG_2726.JPG 築地教堂是區民有形文化遺產(建築物),同時也被指定為東京都選定歷史建築(《百科》152頁)。前面是區民有形文化遺產,前面是都生活文化局選定都歷史建築指定的標誌牌。

 

IMG_2732.JPG

 門正面對的“曉星學園發祥地”的碑。背景是明石國小,左邊寫著“煤氣路燈的柱子”(“百科”65頁)。 

IMG_2729-複製.JPG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