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日本橋有一個叫做本小田原町的地方。在現在的室町三丁目附近。為什麼在江戶建了一個名為小田原的城市呢?築地至今還留有“築地員警署小田原町派出所”的地名。“明明沒有小田原町,為什麼會有呢?”抱著這樣的疑問試著調查了一下,終於到了伊豆的石切場。寫作兩次系列。
9月號江戶日本橋的“小田原”是什麼?
10月號提供石牆“石頭”的“登上伊東市宇佐美的那高山”
有一種說法是日本橋北詰的“小田原町”起源於小田原的石工善左衛門將當地作為石揚場(用船運來的石材卸貨的地方),但是旁邊有護城河,但是我不認為有可以卸貨大石頭的空間。恐怕實際卸貨石頭的是“鐮倉河岸”還是楓川的船入運河。外壕和現在成為高速公路的“楓川”之間的護城河“紅葉川”開鑿後,數十年後實現了使用目的被掩埋了。
“小田原町”開設了魚市場(日本橋魚河岸),石工們不是遷移到築地稱之為“南小田原町”嗎?確實築地位於日本橋的南部。結果,日本橋北詰的“小田原町”改名為“本小田原町”。
江戶城的石牆上刻有相當於各大名家紋的刻印,石頭在哪裡開採,刻印是在哪裡打的呢?
1603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幕府,進行“江戶城”的大規模改建工程。這項工程命令各國的大名,從1604年(1604年)到1636年(1636年)左右,持續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約30年。這時,石牆用的石頭從伊豆半島切下來了。從真鶴·根府川附近開採了安山岩系的石頭。不易風化,耐火性很好。從熱海到伊豆稻取的伊豆半島山上,開採了凝灰岩系的石頭。凝灰岩系的石頭不僅耐火性好,而且有容易加工、容易搬運的優點。
切下石牆的痕跡被稱為“江戶城石丁場遺跡”,小田原市、熱海市、伊東市的石丁場被認定為“國家指定史跡”。遺跡藏在森林裡。每年接受中央區數十名國小生的中央區立宇佐美學園的深山裡有“宇佐美江戶城石丁場遺跡”。這個遺跡中還殘留著無數石牆加工的“江戶城築城石”。刻有大名家紋等“刻印”,很多東西只向江戶運出。在山上切割加工的築城石被稱為“修羅”(下面的照片)的雪橇上,用很多人的手拖到海岸。從海岸乘坐“石船”,經過相模灣運到江戶,多的時候在江戶和伊豆之間每月有3000艘石船來往。
九州的大名細川忠興公的石丁場遺跡在宇佐美的ナコ山。據說命名nako山的由來是因為採石場的環境非常不好,石工“哭”。我踩破了(柔弱的我不是踩破,而是在伊東市觀光協會的導遊的帶領下下山。最後是兩股痙攣。)下次給您看在山中拍攝的照片,因為是便利店和繁華街等無法想象的環境,所以體驗過“哭”=ナコ,我可以想象到。被運送到海岸的築城石的一部分因為某種原因不能裝載在石船上,所以不能運送到江戶。在宇佐美的整個海岸上,有“矢穴石”和“刻印”的很多石頭被水浸在沙子裡,埋在沙子裡。
根據《當代記》(寬永年間(1624年~44年)記載,石材的價格相當於“百人持的石頭20枚銀”,所以初期慶長銀(161g)基本上是一兩金的話,一個石就不到200萬日圓。對大名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啊。
搬運石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下了下面所示的照片一樣的山路。即使是350米左右的山,也要去“石頭滾動,木片滾動的‘無路之路’”是很難的。請期待。
10月中旬以後,正在再次挑戰“江戶城石垣石丁場跡(伊東市宇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