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湊子]
2018年10月25日18:00
你好,我是湊子。 今天,我想走從日本橋本町三丁目6號到日本橋大傳馬町16號的“大傳馬本町通”。
♪ 作為出版之町的大傳馬町 江戶時代,有一個叫做“通油町”的城市。現在是大傳馬町13號地區。這附近因為戲劇町很近,所以有很多書肆。 元祿年間(1688-1704),經營淨琉璃書的“鱗形屋”,天明年間(1781-89),是以紅繪(浮世繪的一種)而聞名的城市。
在這樣的通油町,有江戶時代中期的人氣出版人蔦屋重三郎的書肆《耕書堂》。 耕書堂於1783年(1783年)在這裡開設了店鋪,發行了黃封面、灑落本、狂歌本、錦繪等,其中還有大田南畝、山東京傳等葛飾北齋洲繪作品。
《畫本東都遊》葛飾北齋畫
耕書堂的指示牌沿著大傳馬本町大道,在大傳馬町13號地區。
另外,在中央區有墳墓的十返捨一九(1765-1831年)出版了《東海道中膝栗毛》的版元之一,可以舉出大家熟悉的通油町村田屋治郎兵衛。
除此之外,賣江戶歷和千代繪的仙鶴堂鶴屋喜右衛門、群玉堂松本善兵衛、鬆茂堂濱松屋幸助等印刷品店也很有名。和紙既輕又結實,也不會笨重,所以這樣的印刷品很適合江戶特產。
♪ 作為木棉批發街的大傳馬町
還有一點,特別是以大傳馬町為特徵的是舊一、二丁目的木棉批發街。
在舊大傳馬町二丁目的北側一帶,三河國(現在的愛知縣東部)出身,作為大傳馬町的名主,途中傳馬役馬込勘解由建造了宅邸。其屬下的町人在町內開了三河木棉的批發商,這就是開始。
另外,曾經在大傳馬町東側開鑿的濱町川,為這個城鎮作為批發商街奠定了繁榮的基礎。在江戶後期的“江戶購物獨嚮導”中,僅木棉批發店就有22家。
在大傳馬本町通的南側,曾經的通旅籠町,有一條被稱為“大丸新道”的街道。正如其名,1743年(1743年),下村正右衛門經營的吳服店、大丸屋在這裡開業。
之後,大傳馬町形成了被稱為“大傳馬町的木棉店”的木棉批發街,至今為止一直以其繁榮而自豪。
從這次走過的大傳馬本町通,天空樹筆直地看到了。回顧一下,街道的另一邊,是市裡的熱鬧。據說在江戶時代的很久以前,大傳馬町的大店在正月20日和10月20日,也舉行了盛大的惠比壽講。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第25號2018年10月22日
[湊子]
2018年10月9日18:00
你好,我是湊子。 今天,我想走從日本橋本石町四丁目6號到日本橋室町一丁目1號的“日銀大道”。正如其名,日本銀行大街是通往日本銀行總店本館的路。
根據1882年(1882年)公佈的日本銀行條例,日本銀行總店本館開始了作為我國央行的業務。 當初是使用位於舊永代橋畔的北海道開拓使物產銷售所的建築物開始的。
這裡是陳列銷售北海道特產的建築物,竣工於1881年(1881年),設計在鹿鳴館很熟悉,是工部省僱傭的英國人喬賽亞·禿鷹。
據說是“威尼斯·哥特式”的厚重而美麗的外觀的建築物,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日本銀行轉移到現在的地方是在1896年(1896年)。是師從禿鷹的辰野金吾的設計。
“展望未來,製作堅固、宏偉的東西”這是當時日本銀行總裁川田小一郎提出的口號。
據說石堆磚造的“新巴洛克式”建築是以比利時的中央銀行為原型的,是明治時代西式建築的兩大傑作。1974年(1974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另外,現在日本銀行總店本館所建的這個地方是江戶時代的“金座”舊址。所謂金座,是指進行小金幣的鑄造的地方,由結算奉行負責。
在那之前,被稱為“前吹”,沒有鑄造所,而是根據御金改役後藤莊三郎光次的指示,小判師各自制作原判金,在合格的東西上打後藤家的極印。
有著這樣的經過的金座,1869年(1869年),由於造幣局的設立,也在其歷史上落下了帷幕。
日本銀行從1887年代開始在全國設立分店,其中大部分和總店一樣,是利用現有建築開始營業的。總店的新店鋪已經完成,各店的業務正在擴大,辰野金吾依次建造了新的店鋪。
♪ 歡迎來到人行道美術館! 下面為大家介紹在日本銀行大街的人行道上發現的美麗花紋。
這次發現的人行道上的畫,讓人感受到對城市的驕傲和留戀,是石造的澀味。今後,我也會珍惜與能看到地區臉、美麗的人行道的相遇,在中央區走下去。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第24號2018年10月7日
[湊子]
2018年10月1日12:00
你好,我是湊子。今天,從日本橋室町四丁目5號到日本橋小傳馬町3號的“時鐘大道”走。
說到“時之鐘路”,就是“石町時的鐘”吧。現在,從室町四丁目十字路口進入後街的地方,被稱為“鐘付新道”的街道上,有當時的鐘。
創建被稱為第二代將軍秀忠的時代,被任命為敲鐘角色的是辻源七。據說祖先也起到了在寺廟告知吃飯時間的喝食的作用,所以很有趣呢。之後侍奉家康,成為太鼓的角色,擔負起了早晚的報時。
向江戶市內傳達時間的鐘。有一首有趣的歌和川柳,可以窺見當時的鐘聲,可以窺見江戶人的日常生活。
江戶七 據說從江戶前往京都、大阪的旅人,在還沒有黎明的日本橋上,聽了石町的鐘的七點(上午4點)就出發了。這首歌延續了東海道五十三次,一直延續到京都。
“石町的鐘聲傳到荷蘭” 從長崎參府的荷蘭商館長的定宿長崎屋就在附近,所以是模仿它吟詠的川柳。
另外,1737年(1737年),俳句師早川巴人在當時的鐘旁邊結了名為“夜半亭”的庵。作為內弟子,年輕時的與謝蕪村居住在這裡,努力修行俳句。“夜半亭”的號與唐詩有關,名為“夜半之鐘聲客船Ni至ル”。
明治時期,完成任務時的鐘。由於關東大地震一時下落不明,但在小傳馬町的桑原七兵衛的保護下,1933年,十思公園建了鐘樓,江戶人喜愛時的鐘被保存在了這裡。鐘上記載著1711年(1711)鑄造的銘牌。
十思公園附近一帶是江戶時代有“傳馬町牢宅邸”的地方。 據說在監獄內有斬罪的時候,就像祈禱延長壽命一樣,把鐘延後了。因此,也被稱為“同情之鐘”。 傳馬町牢跡是以吉田松陰為首,流著近代國家成立的眾多志士的終結之地,是明治維新史的聖地。 現在,隔著時鐘大道,在十思公園的對面,有大安樂寺和見延別院。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第23號2018年9月29日
1
|
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