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的人行道很有趣!20【聖路加大道】

[湊子] 2018年11月26日14:00

lukes01m.jpg你好,我是湊子。
今天,我想走從築地三丁目8號到明石町9號的“聖路加大道”。

聖路加大街降下透過樹葉的陽光是美國作為友好標誌而贈送的大花四照花。

從1868年(1868年)到同年32年(1899年),現在的明石町一帶設置了築地外國人居留地,有很多傳教士和醫生居住,成為了日本傳教活動的據點。1875年(1875年)設立了美國公使館,是一個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地區。

lukesmap.png


lukes03m.jpg♪ 明石町的象徵聖路加

1900年(1900年),傳教醫生R・B托伊斯勒來到日本,同年34年將築地醫院改名為聖路加醫院,並成立。同年37年開設了聖路加護士學校,在這裡建立了托伊斯勒的目標是信仰、醫療、護理教育三個基本結構,聖路加醫院在那之後取得了很大的發展。1917年(1917年),改名為聖路加國際醫院。
聖路加國際醫院的建築最初是由A.雷蒙德設計的。之後,它被委託給J·伯加米尼,1936年(1936年),它建造了新哥特式的聖路加教堂。現在在禮拜堂裡,每天都有鐘聲響徹四方,讓現在的明石町及其周邊地區回想起以前的外國人居留地時代。
 

♪ 建在聖路加大街的紀念碑

lukes04m.JPG

蘭學事始地碑
豐前國(現在的大分縣)中津藩奧平家的藩醫、蘭學家的前野良澤,與杉田玄白、中川淳庵、桂川甫周等人一起翻譯荷蘭語的醫書《泰赫爾・阿納托米亞》,1774年(1774年)出版了《解體新書》。

lukes05m.jpg

慶應義塾發祥地碑
出身於中津藩的福澤諭吉(1835-1901)於1858年(1858)在這裡開設了蘭學塾,發展成現在的慶應義塾大學。

lukes06m.JPG

女子學院發祥地碑
1870年(1870年),傳教士朱利亞·卡羅佐爾斯創立了女子學院的前身A6番女子學校。在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第一次建的洋房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實際的舊所在地不同)

lukes07m.JPG

立教學院發祥地碑
1874年(1874年),C・M威廉斯主教開設了立教學院的根源私塾、立教學校。

lukes08m.JPG

托伊斯勒紀念館
作為聖路加國際醫院的傳教士館,於1933年(1933年)建成。外觀上可以看到表現柱子和梁等骨架的西洋風格建築設計。現在,在醫院內的中庭進行了改建復原。

lukes09m.JPG

淺野內匠頭邸跡碑
這是以忠臣藏聞名的赤穗藩主淺野內匠頭長矩的宅邸遺跡。1701年(1701)江戶城中發生的刀傷事件,被命令切腹,斷絕了家。

lukes10m.jpg

芥川龍之介誕生的地嚮導板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於1892年作為一個名叫耕牧捨的牛奶牧場的長子出生於這裡。進入夏目漱石的門下,留下了《河童》、《羅生門》、《或阿呆的一生》等很多作品。

 

♪ 歡迎來到人行道美術館!

lukes11m.jpg

講述了以前的築地外國人居留地,配置煤氣燈的畫和居留地的門牌等,很時尚呢。(照片為2018年4月拍攝)
 

lukes12m.jpg

在舊曉橋的人行道上,有用鋪裝塊做成的“區之花杜鵑”字和杜鵑畫。
lukes13m.jpg橋上五顏六色的藝術品給人一種風的印象。從今年開始,新設立了“開花街角”的花壇,與人們熱鬧的來往相結合,是一條充滿活力的街道。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27號2018年11月23日

 

 

中央區的人行道很有趣!19【居留地大道】

[湊子] 2018年11月8日14:00

kyo01.JPG你好,我是湊子。

今天,我想走從明石町1號到明石町8號的“居留地大道”。明治時代,在現在的明石町一帶,有築地外國人居留地。

♪ 江戶幕府和開國

1858年(1858年),江戶幕府與美國締結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停止了至今為止的閉關鎖國,開始邁向實質性的開國。同年,與荷蘭、俄羅斯、英國、法國締結,這被稱為“安政五國條約”。
根據這個條約,箱館(函館)、神奈川(橫濱)、新瀉、長崎、兵庫(神戶)五個港口開港,開市了江戶、大阪(大阪)。

開港和開市的區別是,開港是允許外國船只進出的,而開市是不能出入外國船只的。因此,為了商業交易的便利,開市場必須設置在靠近開港場的地方。

另外,在日本的外國人居留地作為條約締結國的外國人居住和商業交易專用特別區,設置在開港場和開市場。

1870年(1870年),終於建成了“築地外國人居留地”,不僅趕上了已經作為開港場發展起來的橫濱,1872年(1872年),新橋和橫濱之間開通了鐵路,外國的商人們不住在築地,而是從橫濱當天往返完成交易好的。

因此,築地外國人居留地並沒有太多人聚集。但是,這給築地外國人居留地帶來了獨特的文化,形成了對日本近代化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地區。


kyomap200.png♪ 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的特色

橫濱和神戶一方面作為貿易之城發展著,另一方面,在築地外國人居留地,傳教士、教師、醫生等逐漸開始居住,成為日本傳教活動的據點,傳教士館和教會等鱗次櫛比,文化色彩濃厚。

1873年(1873年),基督教禁止的高票被撤去,可以說也是推動了這樣的傳教活動。

kyo05.png傳教士們各自建立了教會,創建了神學校和教會學校,活躍在傳教活動中,同時也為醫療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貢獻。出生於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的教派達到了13所,同樣也有13所學校在這裡發祥。今天也有很多有名的學校發祥於這裡的築地外國人居留地。另外,教會共有10棟,建造了充滿異國風情的街道。

kyo02.jpg♪ 至今仍保留著的磚牆和煤氣燈

築地外國人居留地內的門牌號從1號到52號。其中,隔壁的“52號”和“42號”之間築起的磚牆至今還殘留著。現在有消防署和明石國小的校園。


從1878年(1878年)到32年(1899年),“52號”有聖保羅教會。“42號”是從1876年(1876年)到22年(1889年)的新榮女學校,從同年(1895年)到32年的東京中學院。這個kyo04png.png磚牆的特徵是被稱為“英國式”的堆放方法。


kyo03.jpg被認為是明治末年的煤氣燈還殘留著。
是科林特式的鑄鐵製,左右展開的手臂金,下面看到的帶狀的周轉形等,被進行了特徵性的裝飾。可以看出照明部分之後作為電燈使用的經過。即使是現在,天黑的時候燈也會亮起來,讓人聯想到往年的居留地時代。


出了大道(明石町綠道)的地方,以前架起了浦堀橋。下面流淌的是步槍洲川。過了這座橋,左手邊是明治學院大學的前身東京一致神學校,前往隅田川,與B6番女學校、A6番女學校相連。kyo06.png
A6號女子學校位於居留地“6號”隅田川畔。1870年(1870年),由傳教士朱利亞·卡羅佐爾斯創立,之後的女子學院。在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第一次建的洋房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henry100.png♪ 亨利-福爾斯和醫療活動

穿過浦堀橋的右手邊是蘇格蘭一致長老教會的傳教醫生亨利·福爾斯(1843-1930)的住所,他因指紋研究而聞名。相當於居留地“18號”。
亨利·福爾斯從1874年(1874年)到19年(1886年)在日本停留,在傳教、醫療活動、醫學生的指導下,除了開設了築地醫院外,為了救濟貧民,也有沒有謝禮進行診察的情況。

另外,為了感受到日本視覺障礙者教育的必要性,1880年(1880年)創立了“訓盲院”。
訓盲院是羅馬式二層建築,總磚造的校舍,建在築地三丁目(現在的築地四丁目)。設計是由喬賽亞康德爾設計的。之後,1887年(1887年),改名為東京盲啞學校,同年23年(1890年),遷移到小石川。


1899年(1899年),根據條約修改解開了居留地制度之後,築地外國人居留地漂浮的氛圍和街道也沒有馬上改變。但是遺憾的是,在1923年(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央,那個面貌全部消失了。

白川晃在《ちよろぎ》(1973年刊)中寫道

― 紅磚的異人館在外牆上爬上爬山虎,青葉和紅葉的時候非常漂亮。家家戶戶戶的窗戶大多是上下窗,外側一律帶有古風的鎧甲門,那是長期塗漆的暗綠色油漆的顏色,表現出雕刻的厚重的落地。―

回顧著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的樣子。

現在,磚牆和煤氣燈保存在居留地大道和居留地中央路的十字路口。說明過去築地外國人居留地就在這裡,作為少數遺址,是非常珍貴的存在。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26號2018年11月6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