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區政府(築地1-1)開始,沿著首都高速公路向汐留方向走去。... 在“祝橋”的旁邊,總覺得能看到一座奇怪存在感的大樓。
這座大樓的叫法有很多,但在“舊・電通總公司大樓”(築地1-11)
正如其名,廣告代理店“電通”先生在2002年搬到汐留之前,總公司都設在了這座建築物。
竣工於1967年,由日本代表性建築師丹下健三率領的“丹下健三·城市·建築設計研究所”設計。
這座大樓實際上是一座宏偉構想的一部分的大樓。
丹下健三先生在這座大樓竣工前3年的1964年制定了“築地再開發計畫”的基本計畫。
<參考>築地再開發計畫的形象
https://www.tangeweb.com/works/works_no-32/
(飛到丹下城市建築設計公司的主頁)
築地再開發計畫是將大規模的建築物連結起來,建設一個系統般的城市的宏大構想。
各個建築物的構造是,根據需要,建築物無論是高度方向還是橫向都可以自由地不斷地延伸。
(順便說一下,丹下老師提出了以更大規模的城市向海上延伸的“東京計畫1960”的構想,這也很有名。)
舊・電通總公司大樓最初是以成為這個宏偉系統的一部分為設想而計畫的。
由於建設費的關係等原因設計發生了變更,實際建設的和當初的計畫稍有不同,但是
從建築物的側面來看,可以看出築地再開發計畫中看到的“不斷延伸”的性質被表現出來。
(請看下面的照片!)
① 窗戶少、無機質的牆壁,而不是建築物的“表面”,而是中途的“斷面”。
② 梁稍微飛出來了一點,看起來很長。
③ 窗框在一個單位的一半處被截斷了!
這樣看的話,建築物看起來真的會增殖,很有趣呢。
雖然是這樣的舊·電通總公司大樓,但是其特徵是大量使用混凝土和金屬等材料,以及追求功能性的工業產品。 然後,一樓部分沒有牆壁和柱子的空間,可以看出法國巨匠盧·科爾布傑的“從地面解放建築”思想的影響。這些都是在“現代主義建築”中看到的特徵。
另外,這座大樓也是首次適用“特定街區”制度的事例之一。
...在那之前,日本的大城市除了微小的例外,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在31米(約一百尺)以內,但是在建築技術的進展和高度經濟成長的背景下,要求廢除高度限制,只有在市區內才能獨自設定高度等的“特定街區”制度於1961年創立,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建築“霞關連結大廈”的誕生。而且,舊・電通總公司大樓是和霞關大廈同一天被指定為特定街區的第一號案件中的一個。
高約60米,現在在東京並不是罕見的高度,但是竣工當時是象徵著日本急速成長和東京市區高層化的存在吧。
像這樣,現在傳達當時的建築思潮和社會形勢的“舊・電通總公司大樓”,現在已經變成了空大樓,近期也聽到了計畫重建的傳言。
如果想去緬懷50年前的空氣感的話,就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