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7>~武家地跡、浜町公園的隧道~

[卷渕彰/寫樂] 2009年7月29日08:45

中央區立浜町公園有綜合體育中心和運動場等,是區民休息的場所。江戶時期這一帶是武家宅邸地。這裡有被稱為“浜町隧道”的中央區內唯一的隧道,也就是隧道(照片)。


0913_7_090728_hamacho1.jpg 這條隧道是1980年(1980年)建造的,之後,為了配合隅田川護岸的整備,超級堤防化,於1999年(1999年)11月改建的。
長234米,是從新大橋一側向兩國橋方向的單行道1車道的區道,與首都高速公路和隅田川並行。只有汽車可以通行,但是人和自行車不能通過。隧道上面是濱町公園。



以前一帶是武家地,文久時期的畫圖上記載了細川越中守(熊本藩)、水野出羽守(沼津藩)、津輕越中守(弘前藩)、牧野越中守(笠間藩)等中、下屋。


明治維新後大部分都是華族所有,而且擁有面積也很大。其中以廣大的細川邸而聞名。 


1907年(1907年),搬到細川家的長屋居住的29歲左右的日本畫家鏑木清方(姓氏不渾濁)是:


“從河邊稍微凹進去,從河岸到清正公大人的途中,在水門前門旁的4張榻榻米上,無論是木筏還是白帆,只要風吹起波浪,海面上的鷗就會變得很快地飛來飛去,在細川家的家裡人的照顧下,第一次成為了日本橋區的居民”(1)


描寫了當時浜町的情景。 


在關東大地震後的區劃整理中,濱町公園於1929年(1929年)7月設立開園。與隅田公園、錦系公園一起是震災復興事業3大公園之一。


現在的濱町公園是46531 m2(約14100坪),是與東京巨蛋(46755m2)規模幾乎相同的區內最大的公園。有霧間歇噴出的“荳芽立池”、遊樂設施廣場、可以享受燒烤的白天露營場等。這是每年8月舉辦的“大江戶祭盂蘭盆會舞蹈大會”的會場。


1)鏑木清方著《隨筆集明治的東京》所收《在濱町的時候》,岩波文庫,2009/7第8版,岩波書店發行


*鏑木清方(1878年(1878)8月31日-昭和47年(1972)3月2日)在築地木挽町度過幼年時期,去鐵炮洲(南八丁堀)的私立鈴木學校上學。一段時間,搬到湯島後,再次移居南傳馬町、木挽町、浜町, 與中央區的地有著很深的關係。代表作《築地明石町》很有名。著作中也記載了過去的街道情況。戰後住在鐮倉,獲得文化勳章。


■迄今為止的“中央區這裡有歷史”
第1回「現在也有,靈岸島」這裡>>
第2回“留在十字路口,現在沒有的橋”這裡>>

第3回「區內最高的地方」
這裡>>
第4回“日本橋隱藏的銘牌”這裡>>
第5回江戶的町地是中央區的面積!?” 這裡>>
第6回「舊新大橋的橋名板」這裡>>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6>~舊“新大橋”的橋名板~

[卷渕彰/寫樂] 2009年7月16日18:30

現在的新大橋於1977年(1977年)被改架,但可以近距離看到之前1912年(1912年)架設的舊新大橋的橋名板。話雖如此,中央區一側的新大橋的橋名板”是區民有形文化財產,但遺憾的是沒有向公眾開放,所以這次介紹的是 是江東區一側的。


新大橋的創架是1693年(1693年),絕對不是“新大橋”,而是“自古以來的橋”。因為之前通過的兩國橋當時被稱為“大橋”,所以之後被架設,所以被命名為“新”大橋”。松尾芭蕉開通之際
  感激不盡地踩著筷子的霜
這樣吟誦著。歌川廣重在京橋·大鋸町
描繪的《名勝江戶百景》、《大筷子的驟雨》在西洋美術的世界中掀起了日本主義的旋風。


0913_6_090620_shin_ohashi01.JPG 1912年(1912年)7月竣工的舊新大橋,從以前的木橋開始架設約200米的上游,鋼製的最後構造全長173.3米。設計是在現日本橋的銘牌上也刻有名字的東京市的工程師樺島正義。


路面在厚的鐵板上打混凝土,完成了柏油路,即使在關東大地震的時候,這座橋也沒有被燒掉,而且,通過員警的敏捷引導等拯救了很多避難者。西詰北側的 中央區一側有“震災避難紀念碑”和“人助橋的由來碑”。雖然也克服了戰爭災害,但是由於老化,1974年(1974年)開始了撤去和改架。


0913_6_090620_shin_ohashi02.JPG撤去的舊橋梁中,中央區濱町一側的一部分轉移到了明治村(愛知縣犬山市),而橋名板則 中央區側的漢字記載和江東區側的假名記載分別保存著。


現在,誰都能看到的江東區一側的橋名板設置在同區立八名川國小的北側(照片上)。鑄鐵製的大小長135.3cm,寬273.5cm。中央用假名寫,從右邊可以看到“志於ほし”(“新おはし”的變體假名)的痕跡。而且下面用羅馬字刻著“SHIN・O・HASHI”。周圍的裝飾幾乎都剝落了。舊橋的遺跡在東詰南側也留有一座照明橋柱(照片下)。


現在的橋梁雖然是簡單的斜張橋,但是作為歷史悠久的橋,那裡有著珍貴的遺產。 


■迄今為止的“中央區這裡有歷史”
第1回「現在也有,靈岸島」這裡>>
第2回“留在十字路口,現在沒有的橋”這裡>>
第3回「區內最高的地方」這裡>>
第4回“日本橋隱藏的銘牌”這裡>>
第5回江戶的町地是中央區的面積!?” 這裡>>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5>~江戶的町地是中央區的面積!?~

[卷渕彰/寫樂] 2009年7月8日17:00

江戶的範圍分為被稱為御府內的朱引內和町奉行統治的墨引內兩個部分。這個領域有武家地、町地、寺社地。 


這些面積是多少呢?資料中有“根據1869年(1869年)的土地利用狀況調查,武家地(約1170萬坪)占全體的約70%,町地(約270萬坪)和寺社地(約270萬坪)約15%......”(《江戶博覽強記》國小館,2007/6)。調查時期是明治時期,但是和幕府末期時期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想繼續推進。 


那裡 中央區的面積相比,中央區整體約10.1km2,約300萬坪,陸地面積約8.25km2,約250萬坪。江戶時期的町地面積和中央區的面積幾乎相同。 中央區第23區部面積第2窄,不過,這個 中央區的面積是江戶的町地的面積,令人吃驚。 


而且,從人口來看,江戶的人口根據時期有變動,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如果概括地說的約100萬人的話,其中町人約50萬人。 


大約有50萬人生活在江戶的15%即約270萬坪的町地。也就是說,現在的 在中央區居住著江戶的50萬名町人。中央區的人口約11萬人(截止2009年7月),簡單計算的話,江戶町地實際上是現在的 這是中央區人口4.5倍左右集中的地方,怎麼樣。 


0913_5_090620_nagaya01.JPG光是這樣就嚇了一跳,因為江戶平民大多是長屋生活,所以很難想象是多麼過密。但是,另一方面,雖然很狹小,但還是拿出智慧,生機勃勃地努力生業,讓人感受到生活著的堅強姿態。(照片為深川江戶資料館的長屋風景=該館從2009/7開始約1年因改裝工程而閉館) 


今天的中央區公寓居住家庭率被認為是日本第一,高層公寓鱗次櫛比,地基的立體利用被安排,居住空間與江戶時期無法相比。然而,江戶時期的町地生活至今 中央區重疊起來的話,是不是成為真正享受時代變化和生活提高的鑒證呢。 


中央區是江戶的御城下町,作為“元祖下町”的日本橋·京橋的町地作為商業地、職住地等,有很多職業的人,熱鬧非凡,成為江戶繁榮的源流。然後形成了“人居住,人聚集的地方,很有活力”的身體。今天的 希望能將這種意氣聯繫到中央區


■迄今為止的“中央區這裡有歷史”
第1回「現在也有,靈岸島」這裡>>

第2回“留在十字路口,現在沒有的橋”這裡>>
第3回「區內最高的地方」這裡>>
第4回“日本橋隱藏的銘牌”這裡>>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4>~日本橋隱藏的銘牌~

[卷渕彰/寫樂] 2009年7月3日09:00

大家都知道的“日本橋”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遺產,2011年將迎來現石橋架橋100周年。這裡鐫刻著隱藏的歷史。用漢字或假名寫的“橋名板”誰都會看到,但是留下了關於橋的記錄的是“銘牌”。


日本橋的這個銘牌在南詰東側和北詰東側兩個地方。設置場所在橋柱旁的背面,只有面向河的地方,如果不越過高欄(欄杆)探出身子的話是無法看到的。而且因為板面暗沉,文字很難讀。


impact首先,從南詰東側看吧。這裡的銘牌是現橋改架時期的。原文為漢文體,但適當地加了逗號。


090620_nihonbashi_tumaki.jpg本橋以明治四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開工,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成竣工,工程師工程師米元晉一專當設計監工之任,技手荒井春吉大崎貞一佐藤正太郎清水莊次郎坂口安彥杉山源次郎輔佐之,橋上裝飾工程師妻木賴黃之心裁亦贊川亦贊川


工期是2年4個月左右,順便說一下,通車儀式是1911年(1911)4月3日舉行的。接著寫著從事工程的人們。據說建築師妻木賴黃設計了想象中的麒麟和獅子的東方主題,代表里程碑的松樹和榎(朴樹)(照片上)。橋名揮毫記載為江戶幕府最後的15代將軍德川慶喜。銘牌如實地說,當時的技術人員完成了橋,並留下了它的名字。


impact對面的北詰東側的銘牌(照片下)記述了關東大地震的修復工程。


090611 nihonbashi01.JPG日本橋修復工程來歷
本橋ha1923年(1923)9月1日的大震火災因照明裝置、高欄及敷石等的毀滅被定為卡拉薩爾尼付1928年(1928)2月之卡修復工程開始,同年12月完成其工程。此工程費總額■(五? 看不清楚)要萬餘圓。
  東京市


在那之後,日本橋也因戰爭災害而遭受了損傷、缺失、變形等嚴重災害。此外,由於經年劣化導致的破損、腐蝕等原因,實施了復原、修復、強化對策。而且,正是因為有了不懈的維護和清掃活動才有了。 作為代表中央區的歷史性文化遺產,有著長達一個世紀的今天的樣子。


■迄今為止的“中央區這裡有歷史”
第1回「現在也有,靈岸島」這裡>>
第2回“留在十字路口,現在沒有的橋”這裡>>
第3回「區內最高的地方」這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