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京橋川、三十間堀以及八丁堀(之後的櫻川)和楓川這4個堀川相交的地方架起了3座橋,所以通稱“三橋”。現在所在地是高速公路的京橋出入口附近,銀座拉菲納特(舊京橋會館)前有“三橋跡”的說明板(照片上左),彈正橋東詰南側建有橋的由來碑。
看了圖會很有意思的是,在4條河的十字路口,但是只有3座橋。也就是說,楓川上架著彈正橋,京橋川上架著牛的草橋,三十間護城河上架著真福寺橋,但是沒有架在八丁堀上。不過,僅僅3座橋就可以去4個地方。從北八丁堀到南八丁堀要經過3座橋。當時沒有發現架在對角線上的橋,這樣也許就好了。如果是現代的話,是不是要架起連結4分的橋梁呢?
“牛之草橋”(之後白魚橋)和“真福寺橋”都被填埋了。現在,“彈正橋”(照片上右)下面的楓川被填埋,變成了高速公路,不過,架設在上面的鍛冶橋大道上。
舊彈正橋是1878年(1878年)在我國第一座使用國產鋼鐵的橋,很有名。其雄姿至今仍作為現役的橋,架設在深川富岡八幡宮的東、八幡堀跡上的“八幡橋”(照片下左)。鐵材是由工部省赤羽製作所製造的,橋的一部分還留有菊花徽章(照片下右)。長15.2米,寬2米,單徑間拱橋,美國人史克威爾·威普爾的維普爾形桁架結構。1929年(1929年)移設、改稱。1989年(1989年)美國土木學會授予了榮譽獎。現在是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遺產(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