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2年前的1930年(1930)3月26日,舉辦了“震災復興紀念儀式”。1923年(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發生後花了6年6個月時間,東京終於復蘇了。後藤新平象徵的帝都復興事業也可以說是城市改造,在區劃整理的基礎上建設了新的道路。克服苦難的事業擔負著今天的城市功能。這次,我想談談復興道路的名稱。
回到道路上,在復興計畫中新設的昭和大道、八重洲大道等道路名稱是東京日新聞社懸賞募集的。據說對於22條幹線道路的名稱有超過24萬封的應募。
當選的新道路的名稱(當時的記載)如下。看看中央區相關的道路吧。
第1號線-昭和通(復興道路的代表)。寬度100米的計畫為44米)
第2號線-大正通(現靖國大道)。戰後改稱。東日本橋、淺草橋南邊)
第3號線-永代橋通(今永代通)。帝都復興第一橋梁永代橋)
第4號線-歌舞伎通(現晴海通)。歌舞伎座、木挽町、新富座跡)
第5號線-清杉通(復興橋梁清洲橋通橫山町至淺草橋附近)
第7號線-八重洲通(從外堀通到昭和通都是都道,前面是區道)
第11號線-新常盤通(現江戶通)。新常盤橋和復興國小的常盤國小)
第12號線-市場通(現新大橋通)。因地震而遷移開場的築地市場)
第13號線-新大橋通(新大橋至江東方向)。之後與舊市場大街合併)
順便說一下,其他的道路名稱如下。
第6號線-駒形橋通(現駒形通)、第8號線-千代田通、第9號線-議院通、第10號線-江東通、第14號線-馬廄橋通、第15號線-言問橋通、第16號線-福砂通(現葛西橋通)、第17號線-清砂通、第17號線-青砂通、第2線-青砂通、第2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青砂通、第1號線第1 1號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青砂通、第號線-第1 2號線-第1號線第1號
像這樣,震災復興道路成為了今天道路網的基礎。●卷渕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