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40)回顧震災復興事業-1<道路名稱篇>-晴海大道是歌舞伎大道。

[卷渕彰/寫樂] 2012年3月22日08:30

距今82年前的1930(1930)326日,舉辦了“震災復興紀念儀式”。1923年(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發生後花了66個月時間,東京終於復蘇了。後藤新平象徵的帝都復興事業也可以說是城市改造,在區劃整理的基礎上建設了新的道路。克服苦難的事業擔負著今天的城市功能。這次,我想談談復興道路的名稱。

 

0913_40_120317daisinnsai_do.jpg儀式的2天前,24日昭和天皇在復興的市內巡幸。千代田國小(現在的日本橋中學=東日本橋第一丁目,設置了臨幸紀念碑)吃了午飯,從屋頂上眺望復興的街道。之後,經過復興橋梁的清洲橋和永代橋,訪問了市立築地醫院(位於海軍軍醫學校旁邊的東京市立最初的綜合醫院=不現存)等。

 

回到道路上,在復興計畫中新設的昭和大道、八重洲大道等道路名稱是東京日新聞社懸賞募集的。據說對於22條幹線道路的名稱有超過24萬封的應募。

 

當選的新道路的名稱(當時的記載)如下。看看中央區相關的道路吧。

 

1號線-昭和通(復興道路的代表)。寬度100米的計畫為44米)

2號線-大正通(現靖國大道)。戰後改稱。東日本橋、淺草橋南邊)

3號線-永代橋通(今永代通)。帝都復興第橋梁永代橋)

4號線-歌舞伎通(現晴海通)。歌舞伎座、木挽町、新富座跡)

5號線-清杉通(復興橋梁清洲橋通橫山町至淺草橋附近)

7號線-八重洲通(從外堀通到昭和通都是都道,前面是區道)

11號線-新常盤通(現江戶通)。新常盤橋和復興國小的常盤國小)

12號線-市場通(現新大橋通)。因地震而遷移開場的築地市場)

13號線-新大橋通(新大橋至江東方向)。之後與舊市場大街合併)

 

順便說一下,其他的道路名稱如下。

6號線-駒形橋通(現駒形通)、第8號線-千代田通、第9號線-議院通、第10號線-江東通、第14號線-馬廄橋通、第15號線-言問橋通、第16號線-福砂通(現葛西橋通)、第17號線-清砂通、第17號線-青砂通、2線-青砂通、第2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青砂通、第1號線第1 1號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第2線-第號線-青砂通、第號線-第1 2號線-第1號線第1號

 

像這樣,震災復興道路成為了今天道路網的基礎。●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39)3月10日,東京大空襲67年焦土的再生

[卷渕彰/寫樂] 2012年3月8日19:06

1945年(1945年)310日,東京被大空襲直接襲擊。今年是第67年。當天凌晨,下町一帶受到美軍飛機的襲擊,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空襲不僅僅是310日。由於多次轟炸,中央區的大部分被燒毀並毀滅了。在不知道戰爭的一代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空襲體驗者決不能忘記這一天。至今還保留著那場戰禍的痕跡。

 

0913_39_120310tokyo_daikushu.jpg在中央區的主頁(HP)上,有一個特集東京大空襲的“中央區和平祈願虛擬博物館”。從中央區的和平都市宣言開始,由總結空襲受害情況和疏散學童的實際情況的戰爭記錄、介紹照片資料和體驗記的資料室、可以看到當時和現代對比照片的過去和現代等構成。

 

據該網站稱,中央區於1944年(1944年)11月首次遭受空襲災害後,共遭受了15次空襲。從表示空襲受害地區的中央區全圖來看,中心部大部分都塗得通紅。稍微避免了受災的地區是築地和人形町的一部分和隅田川東南部的月島、勝時、晴海地區。

 

新龜島橋西詰南側設置了“戰災遇難死者慰靈碑”(照片上左)。碑文上刻有“310日空襲,悼念全町燒毀時的死者”,1948年(1948)310日茅場町二、三丁目町會有志建立。

 

日本橋上也有燃燒彈襲擊。現在那個燒焦的痕跡也清晰地殘留著(照片上右=欄杆側面的茶色部)。仔細看鋪石的話,也會發現可能是彈痕還是欠缺的地方。據說在之前的石橋架橋100周年之際進行的清洗時,沒有除去那個地方,儘可能地留下了燒痕跡。

 

在中央區,設置了飽含和平願望的紀念碑“和平之鐘”(照片下)“和平像尼古拉”“江戶胡同”“和平都市宣言碑”=3處。1989年(1989年)3月,“和平之鐘”設置在八重洲大道的中央分離帶。高7米,荷蘭製的鐘連結著26個,被敲響的是中央區的歌《我的城市》。金字塔部分刻有中央區和平都市宣言,“再一次尋找和平的珍貴......”。●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38)追憶明治時期的下町築地附近-鏑木清方作《朝夕安居》

[卷渕彰/寫樂] 2012年3月4日08:30

美人畫的巨匠鏑木清方是幼年時期在木挽町附近度過的與中央區有淵源的日本畫家。戰後不久的1948年(1948年)所描繪的《朝夕安居》回憶了1887(1887年)左右的下町築地附近的風情。這部作品現在正在鐮倉市鏑木清方紀念美術館舉辦的“收藏品展清方和舞台第一期”上展出(照片上)。到會期311日為止,週一休息。

 

0913_38_120301kaburaki.jpg鏑木清方出生於1878年(1878年)神田佐久間町。父親是劇作家條野采菊。與京橋南藏青屋町、築地、木挽町遷居。13歲時進入水野年方。17歲時成為父親經營的《山和新聞》的插畫畫家。

 

1927年(1927年)在第8屆帝展上獲得帝國美術院獎的《築地明石町》是代表作。據說從那時起,描寫關東大地震央失去的下町風俗的作品不斷增加。

戰後,在1948年(1948年)的第4屆日展上展出了《朝夕安居》。1954年(1954年)獲得文化勳章。移居鐮倉。1968年(1972年)93歲去世。墓地是谷中陵園。

 

《朝夕安居》長約4米的畫卷,描繪了東京下町平民生活的一個場面。朝景的背景是可以望見桅桿的町角,送報少年,打掃的少女,賣煮豆,在胡同裡打井,洗臉的男人們旁邊開著牽牛花。白天的場面,賣風鈴是在移動攤子上避開陽光的嗎。

在夕景中,是一位優秀的女性行水,磨光燈火店的女性。圍繞著店行燈,在緣台交談的老人,傍晚乘涼的成人,女孩子在燈籠裡玩(照片下:《早晚安居》中的夕景(部分)=該館發行的風景明信片)

 

“以1887年左右的世態,地點從東京的下町、靠近大海的京橋區築地附近的早上開始,到八丁堀附近的夜晚為止的風景線”(《鏑木清方文集(一)製作餘談》)

 

清方畫這幅畫是在戰禍遺留下來的1948年,70歲的時候。在關東大地震央明治的情景消失了,而且在東京大空襲中失去了很多東西,這似乎反映了昔日的想法。他說:“直到明治時代都城的東南、大川的水注入築地的大海為止,我對那一帶的平民區抱有的鄉愁是從無底的井裡汲取的水無窮無盡的”(同著)。

 

1934年(1934年)發行了《築地川》。度過幼年時期的木挽町·築地一帶,也許是伴隨著鮮明的記憶,永遠愛著的心的故鄉。●卷渕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