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現在的佃1~2丁目的一部分原本是在被稱為石川島・佃島的隅田川河口形成的自然海灘。
名字的由來是,分別在江戶時期擔任“船手頭”的石川氏拜領洲島建立了居住,攝津國佃村的漁夫拜領石川島南的泥灘建造了島並移居的。
明治初期石川島合併為佃島。1896年新佃島竣工。根據戰後居住表示法的實施,舊佃島改為佃1丁目,原本的石川島改為佃2丁目,周邊的新佃島西町1,2丁目改為佃2丁目,新佃島東町1,2丁目改為佃3丁目。
佃地區大部分避免了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空襲,留下了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地基殘影,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和風俗,保持了充滿情趣的街道。
矮小的房屋和細小的胡同。特別是花盆和緣台排列在一起,連地藏菩薩都供奉著的胡同,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共有空間”。
在夏季炎熱的時期,與植樹的澆水一起灑水。
基於胡同和道路的清掃、狹窄空間的創意工夫的綠化和濕潤建築。
聽說自然會產生防範和互助。
佃島到1950年代為止一直保留著漁業村落的功能,對水的需求旺盛。再加上從近代開始繼承的用地分配相關的“表廚房”也長期殘留下來,上水道鋪設後,井也作為生活用水、雜用水的供給源保持著重要性。現在作為花盆被利用的舊石製的用水桶,以前的家業用室內井,還有現在現存的手推車式的(共同)室外井。
可以感受到時間緩緩流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