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老家,在當地度過的人也很多吧?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老家“倉敷”,1930年日本第一家西洋美術館不是東京,而是以一個地方城市開設的“大原美術館”為代表的觀光地,民間藝術店很多也是其特徵。不是特產店,而是販賣當地喜愛的器皿和手工作品的店。
兒子倉敷玻璃
這裡被稱為倉敷玻璃,是吹玻璃的溫暖耐人尋味的器皿們。
左邊是孫子的籃子,右邊是奶奶的籃子
這裡是籃子。是用艾絨編織的手提籃。倉敷以前是虞美人的產地。這是在疊表工作的間隙製作的購物籃。
民間藝術店很多,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感到不可思議,但是近年來,在自然的生活方式提案的雜誌上,經常能看到第二代繼承人被提及。
倉敷玻璃是兒子。籃子是孫子。在民間藝術的世界裡,好好地有後繼者,不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嗎?
在適應時代的辦法下,現在倉敷玻璃的杯子,凝聚著口感的好處變薄了。現在的籃子,把手更緊密地編織著。
有機會在東京看到這樣的民間藝術作品。
在日本橋高島屋,是8月30日(星期三)~9月11日(星期一)的民間藝術展。
對“民間藝術”進行了調查,發現
1926年柳宗悅、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等人提倡從各地的風土中誕生,扎根於生活的生活道具中,有著按照事情的健康之美,從無名的工匠手中誕生的日常生活道具被命名為“民間藝術”。
柳打算將全國各地收集的民間藝術捐贈給東京國立博物館時,博物館方面拒絕了,在實業家大原的幫助下,在東京駒場開設了日本民間藝術館。
這樣的話,為什麼倉敷有很多民間藝術店,而且,我每次去大原美術館,都會順路去,在觀賞了盧諾阿爾、盧奧和艾爾格列柯之後,就能解開去民間藝術館的那種不協調感之謎。
請看日本的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