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的本

[湊子] 2019年1月22日09:00

你好,我是湊子。

這次,我想介紹一下中央區發行的圖書。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日本橋圖書館、月島圖書館等所有圖書館都收藏著,可以使用。

♪ 中央區的文化財產

江戶開府以來,在作為經濟、文化中心發展起來的中央區,介紹了很多殘留的文化遺產。共7集。 (中央區教育委員會・立21cm・80頁左右)

chuohon01m.jpg


(一)修訂新版中央區文物史跡、古跡、紀念碑1995年刊 

(二)中央區的文物美術、工藝、古文獻1976年刊

(三)中央區文物橋梁1977年刊

(四)中央區的文化財產有形民俗文化財產-信仰-1981年刊

(五)中央區文物有形民俗文物-工具類-1984年刊

(六)中央區文物有形民俗文物-工具類二-1987年刊

(七)中央區的文物建築物1988年刊


♪ 講述中央區的過去

從1984年開始,總結了每年在區內各地舉行的文化財產懇談會“講述過去的會”的收錄內容。主要是以大正初期開始的城市情況、關東大地震、戰爭的記憶、國小的生活為中心,在中央區出生成長的人們,將過去的生活和城市的變遷等流傳至今。共17集。 (中央區教育委員會・立21cm・80頁左右)

chuohon02m.jpg


(一)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八丁堀佃島1989年刊

(二)講述中央區過去的東日本橋、馬喰町、橫山町1989年刊

(三)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入船・湊・月島1990年刊

(四)京橋八重洲(二)・京橋蘿蔔河岸1991年刊

(五)1991年刊,講述中央區過去的濱町小網町

(六)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室町、本町、新川1992年刊

(七)講述中央區過去的明石町富澤町1993年刊

(八)小舟町新富1994年刊,講述中央區的過去

(九)講述中央區過去的箱崎町築地1995年刊

(十)講述中央區過去的本石町・久松町1996年刊

(十一)講述中央區過去的人形町・堀留町1997年刊

(十二)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大傳馬町·蠣殼町1998年刊

(十三)1999年刊,講述中央區以前的茅場町·小傳馬町

(十四)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兜町・日本橋2000年刊

(十五)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八重洲一丁目・中州2001年刊

(十六)講述中央區過去的勝時、豐海町、晴海2002年刊

(十七)講述中央區過去的銀座2004年刊


♪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

在中央區的文化遺產,根據各自的主題,深入挖掘進行的調查,記錄和報告書。共5集。(中央區教育委員會)

chuohon03m.jpg
(照片上段、下段均從左開始依次)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1集

築地外國人住宅-聖路加國際醫院附屬外國人住宅“波拉巴木製小屋”的調查報告-1992年刊(長26cm・118頁)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2集

中央區的木造建築物1993年刊(長30cm・154頁)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3集

中央區世家收藏文書-小津商店・佐佐木印店・中村家文書-1995年刊(長26cm・195頁)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4集

栂森神社收藏文書1996年刊(長30cm・208頁)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5集

中央區橋橋橋詰廣場-中央區近代橋梁調查-1998年刊(長30cm・354頁)


♪ 中央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

從一年的生活、街道、文明開化、文學等視點注視中央區,介紹區內文化遺產和中央區的足跡的書。共9集。 (中央區企劃部宣傳課・建18cm・200頁左右)

chuohon04m.jpg


第1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1988年刊

第2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1992年刊

第3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1995年刊

第4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1998年刊

第5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2001年刊

第6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2004年刊

第7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2007年刊

第8集中央區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2010年刊

第9集中央區內散步-探訪歷史遺跡與歷史-2013年刊

※ 在向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地域資料室申請後,進行了書的攝影。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中央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且正因為是中央區,所以才有了不變的東西,這是一本能夠切實感受到的書。 一定要活用在街道漫步和地域研究上呢。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33號2019年1月18日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聖昆花園

[湊子] 2019年1月18日14:00

sunken03m.JPG你好,我是湊子。
中央區有京橋圖書館、日本橋圖書館、月島圖書館三個中央區立圖書館。

今天,我想介紹一下在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入口前蔓延的“聖君花園”。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聖昆花園位於從人行道向下一層的地方,是一個有開放感的寬敞空間。像這樣,在比地面低的地方的庭院,在建築用語中被稱為聖昆花園(sunken Garden)。因為有樓梯和斜坡,騎自行車、嬰兒車、輪椅等來的時候也很方便。

♪ 聖昆花園的花們

聖昆花園裡排列著圓形的花壇。總是被整理得很漂亮,季節的花溫柔地迎接著我們。

sunken01m.jpg

在各自的花壇上,絲柏科的灌木作為一個象徵站著,是在其周圍種著花的風格。

現在這個季節,仙客來、三色堇、甜蜜阿裡薩姆、瑪格麗特、中提琴等顏色鮮豔地開放著。聖誕節的季節,花壇用絲帶裝飾,讓人心情愉快。


sunken04m.jpg♪ 聖昆花園的公告牌

另外,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聖昆花園裡還立著告示板。

這裡定期展示各種各樣的照片,介紹著中央區的歷史和街道等。
中央區立圖書館網站的“Web畫廊中央區立圖書館收藏”通過紙質媒體進行了介紹。

手工製作的告示板很溫暖,好像能讓看的人平靜下來呢。

♪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歷史
現在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建築與中央區政府是一體的,由佐藤武夫設計,1969年(1969年)竣工。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10年(1910)。這是在京橋尋常國小內開館的東京市立京橋簡易圖書館的起源。1929年(1929年)搬到了現在的地方。

這是東京都內屈指可數的圖書館,因為免於戰火,留下了很多戰前出版的圖書,收藏了珍貴的資料。另外,地域資料室裡除了中央區相關的資料外,還備有東京23區和多摩地區的資料。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的收藏圖書,到2018年4月為止,共有34.5萬冊、雜誌253種、CD·DVD 8733標題、報紙19張、座位數166張。

選擇喜歡的書回家的路上,請一定要看看聖昆花園的花。

sunkun02m.jpg

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中央區築地1-1-1

※圖書館和區政府在裡面沒有連結,請注意。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32號2018年1月16日

 

 

中央區的人行道很有趣!23【波拉巴・木製小屋】

[湊子] 2019年1月14日09:00

你好,我是湊子。
到上次為止,我一直走在明治時代有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的明石町周邊的街道上。
今天,我想介紹一下隅田川畔直到平成時代為止現存的被稱為“波拉巴·木製小屋”的外國人住宅。
polaba400.png
名稱=POLABA BUNGALOW
所在地=東京都中央區明石町8
設計者=J・伯格米尼
施工者=清水組
竣工年份=1924-14年(1924-25)
建築面積=66坪791(220,752 m2)
基礎=布基
木造平屋建

1989年(1989年),聖路加國際醫院的再開發事業開始實施。現在,位於聖路加花園建造場所的Toysler紀念館被移建到了醫院內的中庭,其實在同一個地基內還建有2家木造平房建築的洋房。其中一家是“波拉巴班加羅”。
“波拉巴·木製小屋”位於明治時期的美國公使館舊址。這是為醫院相關人員準備的外國人住宅。估計竣工時間是1924年左右,比玩具斯勒紀念館更早就建在那裡。
雖然好像是“波拉巴女士”住的房子,但是沒有留下建築當初的設計圖等詳細的資料。另外,了解波拉巴女士的人,在隔了很長時間的現在,也找不到了。

polaba01m.png
polaba04m.png


外觀是和風的木結構平房。但是,一旦開始調查,意想不到的建築樣式就會變得明亮起來。那是當時在日本還很少見的美國住宅的建築樣式——“2×4”(框架牆施工法)被使用的。

而且,房間都是西式房間。顯然是為外國人建造的住宅。 這座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得到了認可,在預計近期拆除的情況下,進行了正式的調查。

♪ 波拉巴・木製小屋建設的經過
1923年(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不僅奪走了築地外國人居留地的面貌,還給醫院的建築物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為了建造臨時醫院,從美國乘船運送了建築材料。木材、石棉石板、鋪瓦等。那是在復興中儘早建造的巴拉克建築。

據有關人員說,“用建了臨時醫院的剩餘材料,建了2棟房子”。被認為是建在托伊斯勒紀念館旁邊的木造平房建築的2家。可以推測竣工與臨時醫院同一時期,1924年6月左右。

♪ 波拉巴木製小屋的房間布局

波拉巴·班加羅是東西延伸棟的中走廊型的房子。波拉巴女士之後,雖然住著小姐英鎊(也有努諾女士的說法),但隨著居民的增加,1933年(1933年)進行了擴建。

當時的各資料都留在聖路加國際醫院。圖紙上寫著“POLABA BUNGALOW”。這座建築被稱為波拉巴木製小屋。

另外,擴建的設計者被記載為J・伯加米尼。 說起1933年,那是醫院第一期工程完成後,玩具斯勒紀念館新建的一年。所有的設計都是J・伯加米尼。恐怕,波拉巴·木製小屋的擴建是與這些同時期著手的。


madormim.png在玄關的北側,設置了兩個“伺服器房間”。這是和式房間,恐怕是以僱傭日本人為前提的。 以走廊為中心,南側有起居室、餐廳、臥室、浴室,北側有廚房和收納室。擴建時,客廳擴大了,旁邊增加了玄關。

隨著擴建,向員警局申報的“設計變更及暖氣設置申請”還殘留著。恐怕是因為住的人增加,今後需要好好的居住環境。也就是說,波拉巴·木製小屋是震災發生後,應急處理性建造的巴拉克建築。

♪波拉巴木製小屋的建築風格

polaba03m.png【軸組】

在布基礎上,放置地基,豎框的間柱直接立在底座上。 拆除了下見板的外牆後,其中寬約10釐米的板以45度的角度,斜著密密麻麻地貼著。 再除去那個的話,明白了三分之一角的間柱與窗戶的位置無關,是以等間隔豎立的。這與日本的建築風格明顯不同。

另外,在間柱和間柱之間,水泥塊被夾在中間。作為同樣采用施工方法的例子,在群馬縣指定重要文化遺產的舊美國板傳教士館也能看到,可以認為是避開老鼠。在美國的住宅建築中,有可能是一般使用的方法。

masard.png【小屋組】

屋檐較低的曼薩德屋頂(折腰屋頂)。雖然是西式的屋頂,但是在小屋組中,不是桁架構造,而是采用和小屋方式。最後,主屋是鐵皮葺,屋檐是波形石棉石板。

【內部裝飾】

在客廳裡,使用木毛板,在上面貼著化妝合板。據說這個化妝合板和醫院本館2樓的天花板是一樣的。是從美國進口的材料。


【地板組】 試著剝下客廳的地板,底板被斜貼在根太上,上面鋪著薄的地毯。地板材料的斜粘貼也是2×4施工方法的特徵。

polaba02m.png


雖然采用了美國的建築樣式,但隨處可見傳統的施工方法。這是因為除了設計者之外,實際施工的人是日本人,使用了熟悉的技術。

在西式建築進入日本的明治時期,像這樣混合施工方法的案例很多。日本的棟梁們對至今為止的技術感到自豪,同時也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釋,接受了新的施工方法,說明了這是一個過渡期。

♪ 日本的2×4工法
波拉巴·木製小屋的特徵是,外觀是和風木造平房,同時具備完整的美國住宅樣式。其中之一就是“2×4”(框架牆施工法)。

2×4工法是美國和加拿大主要用於住宅的工法。將細的間柱等間隔豎立,在將梁等組合起來的骨架上,貼上下見板的外包裝板進行組裝。 這是在美國的地形和歷史中培養出來的獨特技術,也有誰都可以簡單組裝的“預製裝配住宅”的一面。

關東大地震的復興期,使用這種建築樣式的例子很多。 實際上,要追溯到更早的時代,2×4工法作為在日本引進的初期的例子,可以舉出北海道開拓使的建築物。

1869年(1869年),明治新政府設立的北海道開拓使是在美國農務省的協助下組織起來的。舊開拓使札幌博物場等是重要文化遺產。

之後,1890年(1890年),有把美國的組裝住宅帶回去的例子,這在民間也是開始導入2×4工法的時候。

2×4工法,在追尋日本采用的經過和階段的基礎上,波拉巴·木製小屋也是掌握關鍵的存在。

♪ 木製小屋式

關於“木製小屋”的形式,在大正時期的住宅改良運動中,在海外介紹的住宅樣式中,最適合日本人的理想住宅像。

1923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復興時,為了解決住宅不足的問題,木製小屋形式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波拉巴·木製小屋”被認為是在這樣的風潮中實踐過的。

♪ 波拉巴・木製小屋之後

1941年(1941年),當時醫院院長橋本寬敏留下了和家人一起居住的記錄。因此,我有“橋本紀念館”的別名。

另外,從1977年(1977年)開始,作為醫院相關人員的研修室和會議室被使用,被稱為“聖路加第二紀念館”。1985年(1985年),作為再開發計畫本部的事務所,也承擔了這個角色。

polabamap200.png講述歷史的建築物,與希望永遠保存的聲音一起存在。但是,由於維持、管理等問題,不得不消失身影的建築物絡繹不絕。波拉巴木製小屋也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是現在沒有蹤影的建築物,所以我覺得那個“記錄”向我們說明了很多。

參考文獻: 中央區文化財產調查報告書第一集《築地的外國人住宅》
聖路加國際醫院附屬外國人住宅“波拉巴木製小屋”的調查報告
1992年中央區教育委員會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31號2019年1月10日

 

 

湊的露台馬賽克壁畫散步道

[湊子] 2019年1月10日09:00

湊二丁目東地區現在正在重生。
這個地區位於距離東京站1.5km的好地理位置,是一個環境比以前更好的城市。但是,從昭和末期開始受到泡沫經濟等的影響,空曠地分散等,發生了防災、防範上的課題。
1995年起,開始致力於城市再生的地區,比當初的計畫經過了20多年,2016年11月湊公園開園,2017年11月湊二丁目東地區市區再開發事業建築工程完成。
 
從湊二丁目開始眺望隅田川的湊公園裡,有染井吉野、大楓樹、台灣吊鐘花、木槿等四季應時的樹木,緩緩的斜坡和草坪上還有長凳、百合海鷗等水鳥,是休息的場所。

而且,在陽臺的人行道上,全長約50米左右的馬賽克壁畫被設置。這次要介紹的是這裡的壁畫。

mte01.jpg

 

這個馬賽克壁畫是中央區立福利中心的諸位的作品。

從歌川廣重、葛飾北齋等浮世繪開始,以與江戶時代湊一帶有淵源的風景和人物為中心,使用玻璃片和陶器碎片等進行描繪。

圖案有15張左右,讓人聯想到水的閃耀和泡沫粒的圖案,以及湊的氏神、鐵炮洲稻荷神社的大屋頂形成的造型等,都被分散在一起。 那麼,我們一邊慢慢地走一邊欣賞吧。
 

♪ 歡迎來到人行道美術館!
mte08.jpg
這幅畫是鐵炮洲稻荷神社吧。創建於距今千年前的平安時代。作為土地的產土神,同時保護水的安全,被稱為“江戶湊有步槍洲”,聚集了船員們的信仰。
 
mte06.jpg
這是湊的節日風景吧。步槍洲稻荷神社的定期大祭祀。高舉鳳凰的大神轎,是氏子眾扛著充滿躍動感的構圖。好像能聽到強有力的歡呼聲呢。宮元大神轎是町神轎最大級別,品格和傳統都被稱為日本第一。
 
mte03.jpg
“冨岳三十六景武陽佃島”葛飾北齋1831年(1831)
以富士山為背景,以漁夫町的佃島為中心,現在正是捕捉了漁舟和荷舟向佃島划船的瞬間的作品。這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的一張。

mte07.jpg
《江戶百景餘興鐵炮洲築地門跡》歌川廣重1858年(1858年)
這是一部從鐵炮洲前的江戶湊開始,描繪築地本願寺的大屋頂的作品。正殿的大屋頂是船進入江戶湊時的標誌。其實,1856年(1856年),正殿因大風雨倒塌。這幅畫是重建2年前畫的,廣重描繪了實際上沒有的大屋頂。也許是表現了人們對復興的願望吧。

mte02.jpg

“江戶名勝百景市中繁榮七夕祭”歌川廣重1857年(1857年)
這是一部以富士山和江戶城為背景,描繪了七夕祭情景的作品。在町屋的屋頂上,高高掛著的長條詩箋竹一直延續到哪裡。 舊歷臨近7月7日,在江戶可以看到很多賣竹的身影。當天,沒有孩子和貧富之差,誰都在葉竹上貼上詩箋,向星星許願。也有用紙做的算盤、大福帳、菠菜、西瓜等。實際上是有趣的景象。
 
mte04.jpg
賣肥皂泡
據說一到夏天,就一邊唱著“玉ya~~”一邊來賣。把肥皂泡粉浸在水裡,吹細管做成了肥皂泡。
 
mte05.jpg
太神樂
據說在江戶時代,隨著時代的變化,形狀也有了一些變化,但是據說他用笛子、小鼓、大太鼓、鈴鐺等熱鬧地唱著小曲和狂言,每天都在江戶的街道上來回走動。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圖案。“馬賽克壁畫的散步道”是隅田川的閃耀、中央大橋的英姿、對岸眺望佃島的河畔空間。
 
mte09.jpg

另外,公園內設置的太陽能照明燈即使在停電時也能確保燈光,在長椅上,在災害發生時可以取下座位,作為灶臺使用。

天氣好的時候,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怎麼樣。
mtemap.png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湊子
sign200.png
第30號2019年1月7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