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22> ~養珠院大道與滿稻荷神社有淵源的寺廟~

[卷渕彰/寫樂] 2010年7月23日08:30

沿著八重洲大道向北走,有一條“養珠院大道(照片上左)。從八重洲第一丁目的外堀大道到日本橋三丁目的昭和大道前的東西連結著。路標很少,是一條容易看錯的路。其由來在“於滿稻荷神社(照片上右)。因為供奉著家康的側·萬,院號是養珠院,所以2004年(2004年)中央區道被命名為路愛稱。

 

0913_22_100504youjuin.jpg萬人(1577-1653)是家康的十兒子紀伊德川家開山鼻祖德川賴宣和十一兒子水戶德川家開山鼻祖德川賴房的生母。與尾張德川家一起成為御三家。根據該神社的由來書,“養珠院世世代代信仰日蓮宗,在日本橋附近進行神佛捐贈的物資籌措,對其遺德寄恩的商人們建立了這個稻荷社”。

 

在江戶時期的古地圖上,可以知道這個神社存在於上槙町(現八重洲一丁目)。草分名主的檜物町的南鄰元祖下町一帶。現在的於滿稻荷是在大樓旁重建的,是一個人終於能進入的狹窄的地方,但是面向舊江戶城(皇居)方向好像是懷念過去。

 

與這萬人有淵源的寺廟涉谷區千馱谷在。在日蓮宗的法運山仙壽院,赤坂的紀伊德川宅邸於1644年(1644年)遷移到現在所在地開山。根據該院的沿革,根據萬人的發願,紀伊德川家、伊予西條松平家在江戶的菩提寺祈禱所是10萬石的寺格。在壯大的堂宇和庭園中,《江戶名勝圖會》中寫著“新日暮里”,“和谷中日暮里很相似,十分美觀,彌生時代爛漫的花盛開的鮮花盛開的群眾”。

 

這裡竟然有人和車從墓地正下方通過。1964年(1964年),由於東京奧運會道路擴建工程,墓地被截取,為了將墓地原封不動地發揮作用,將其下部挖開,做成了一條通透的隧道,然後改葬在了上面。這條隧道是“千馱谷隧道”,也被稱為“心靈景點”(照片下左)。現在的正殿(照片下右)1965年(1965年)重建的,屋頂上閃耀著象徵由來的德川葵的花紋。

 

 

 

三井本館(國家指定重要文化遺產)

【百合海鷗】 2010年7月15日13:00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1929年(1929年)竣工......在地上7層、地下2層。

這是為了能忍受關東大地震兩倍大小的地震而建造的。

本館現在中央三井信託銀行營業,地下現在還健在,當時作為東洋第一的金庫而設置的金庫。

下面為大家介紹豪華的保險櫃。

   2010_0714金庫門1.JPG

阿梅裡鴨斯勒公司製作

金庫的圓形門直徑......250cm厚......55cm    重量......是50噸的特殊鋼。

膨脹率大的合金鋼被組裝成三明治狀,以防備火災。

據說當時搬入時,為了限制重量,日本橋(當時是木造)上的搬運許可沒有下來,用船運運到新常盤橋那邊卸貨後運到深夜三井本館。

  2010_0714金庫門旁1.JPG

 上述兩張照片在說明情況的基礎上,得到了銀行的許可在場監督下進行了拍攝。

感謝您的好意。

  2010_0714科林斯式柱子的頂部.JPG 

外牆是科林特式大列柱的頂部。

阿肯薩斯圖案

是6、7月開著白色、淡紅色花朵的多年生草本的灌木。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

古希臘和羅馬的科林特式建築,為柱頭部分的裝飾設計而設計。

  2010_0714外牆紋樣.JPG

 

 

 

 

 

佃島的盆歌

[薩姆] 2010年7月15日08:30

RIMG0779RS.JPG每年7月13日開始舉行3天的佃島盂蘭盆舞也被稱為“念佛舞”。江戶時期浜町的本願寺別院被移建到明歷的大火後築地,與之相關的佃島的門徒在1680年(1680年)為了完成而安慰祖先的靈魂,這就是開始。

在江戶市內巡遊,接受布施將其供奉在築地本願寺,據說自1831年被禁止以來,只在島內舉行。

與現代一般的盂蘭盆舞相比,盂蘭盆節歌帶有單調的鼓聲和哀調。

戰後佃島盂蘭盆舞保存會成立,繼承了傳統,1976年被指定為東京都無形文化財產。

參拜了南無阿彌陀佛掛軸的祭壇後,配合吟詠“秋之七草”的歌,最後以南無阿彌陀佛結束的數歌等,圍著設置在“渡場大道”的櫓繼續跳舞。

在最後一天,也有扮裝跳舞的人。

        RIMG0695NS.JPG   RIMG0703NS.JPG   RIMG0710NS.JPG

              RIMG0722NS.JPG   RIMG0796NS.JPG   RIMG0713NS.JPG

 

 

 

在谷崎潤一郎《幼年時代》中行走

[與太朗] 2010年7月13日15:00

 到了7月。7月出生去世的谷崎潤一郎寫道,作為小說家,自己完成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幼年時代的環境。於是,我單手拿著文豪70歲時的著作《幼年時代》,在經歷了幼年期、少年期的牡殼町·茅場町附近試著走了一下。

  IMG_0108.JPG 

 

誕生地谷崎活版所

   谷崎於1886年(1886年)7月24日出生於日本橋區牡殼町二丁目十四番地、谷崎家繁榮一代的“偉大的祖父”久右衛門家。(說起7月24日,很意外的是出生於同一中央區的文豪芥川龍之介的忌日,河童忌日。) 被稱為“谷崎活版所”的嚴谷一六(小波之父,被稱為明治三筆)的隸書招牌上掛著黑漆喰土藏造之家的藏席,這一年創紀錄的酷暑,又誕生了炎熱的時期。現在的地址是日本橋人形町1-7-  10、在人形町街向西折斷的“玉ひで”並排有“誕生之地”的碑,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吧。 [照片上]

 當時,人形町街的拐角是畫草紙店的清水屋,潤一郎少年像年長者、月耕、清親等每天都目光炯炯地看著。出生地斜向的東側一帶排列著矢場(楊弓店)。玉秀(現玉ひか)的皺紋一直以“東京風清淡、柔軟美味的雞”來訂購。水天宮和大觀音成為了適合孩子的遊樂場。

 

IMG_0187.JPG

 

 

 

 南茅場町的第一家

     1891年,一家搬到了浜町,但是在那裡不久,而且搬到了南茅場町的四十五號(現在的日本橋茅場町1-4附近)[照片右上],離日枝神社和藥師堂不到一丁。從這裡開始短時間去過靈岸橋的蒟蒻島的小岸幼稚園,IMG_0213.JPG第二年1892年9月進入阪本國小(照片右中)。      “藥師  的地內”由南至天滿宮、翁稻荷、  淺間神社、神樂堂、     日枝神  社、藥師堂、  有閻魔堂、大師堂等,     (這些寺社現在一直變窄,也沒有痕跡)糖果店、粗點心店、粉屋等露天商販,總是聚集著孩子們。     日枝神社表示,“因為是旅行所,所以每隔一年的六月十五日,除了有盛大的祭禮外,還是悄悄的”,上個月舉行的神幸祭熱鬧的[照片右下] IMG_0193.JPG  和以前沒什麼區別。    另外,藥師堂至今還殘留著釜七天水缽是天保的作品,所以潤一郎少年當時也看到過吧。

 

 

 

 阪本國小

IMG_0211.JPG 從小谷崎就“因為對人形町附近特別感到親切,所以說到國小......只考慮有馬學校”,但是在24歲的作品《少年》中,主人公被認為是作者的主人公從牡殼町二丁目的家到有馬學校上學。(東華小創立於1901年,尚未成立。)但是,從南茅場町的家裡,阪本小在“原來如此”“很近的地方”。從第二學期開始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沒有撒嬌的意氣就落榜了,之後老師也很好,才能不斷開花。阪本國小和終生的朋友笹沼源之助是同級的。他是東京中華料理的始祖——偕樂園的遺跡。(偕樂園現在

IMG_0212.JPG的日本橋茅場町2-10左右。 [照片左上] )在阪本小正門前的新場橋([照片左中]當時的橋比現在更靠北),被美少年愛好的薩摩軍人綁架到馬場前門也是重做一年級的時候。 [雖然是蛇足,但是在出生地的說明板上,因為阪本國小入學後輾轉住所,所以可能會被誤解為是從牡殼町出生的。]

 

 南茅場町的第二次家

 由於沒有商才的父親的事業不振,一家搬到了牡殼町一丁目米屋町後面的IMG_0184.JPG父親的店,再被沒落,引入了南茅場町五十六番地、明德稻荷(和現在的地方不同)的胡同裡。是1894年。這裡是小時候度過最多歲月的地方,後來“變成了電車路。”雖然很嘆息,但是應該是現在的茅場町第一丁目的十字路口附近。([照片左下]是現在的明德稻荷)

 在明德稻荷的神樂堂,每月8日晚上都會舉行茶番狂言,從充滿熱情的詳細回憶中可以感受到歌舞伎等對谷崎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鎧甲橋

 來到南茅場町後,也被母親和老奶奶帶著每天過鎧甲橋,去本家(活版所)玩,去洗澡。

 鎧甲橋在1872年架設了木橋,沒有鎧甲的交付,1888年取代了鋼製的桁架橋。“那個時候是市內不多的鐵橋之一”“恢復往昔,在橋的中途停下來,眺望日本橋川的水流”“上流的兜町岸邊的澀澤邸的像伽說唱一樣的建築物,總是以不可思議的心情厭倦地注視著”。現在的橋是1957年架設的。 【照片下】井上安治的版畫中的澀澤邸的位置現在建有日證館大樓。(此外,茅場橋是1929年的創架。)

IMG_0222.JPG 

 谷崎對後年不斷變化的東京感到慨嘆,說已經不認為是自己的故鄉了,倒不如說感覺在京都大阪的舊市區發現了忘記的故鄉,但是到了70歲,他作為文學基礎的幼年時期在《幼年時代》中熱情地再現了。從那之後過了50多年的歲月,幾乎沒有留下來的東西,但是明治20~30年代,在作者的興奮引導下,明治時代的東京一直走著,看到了暫時快樂的夢想。

 [又是蛇足,芥川龍之介的墓在染井的慈眼寺。這裡是谷崎家的菩提寺,京都法然院的墓地潤一郎也被分骨了。有時兩個人享受著生前文學爭論的延續嗎?]

 

 

濱離宮恩賜公園“鬆之茶屋”復原工程參觀

[梅尼思・奧薩] 2010年7月6日08:30

7月3日(星期六)10點開始參觀了濱離宮恩賜公園內的“鬆之茶館”的復原工程。大約有20人參加了。

東京都建設局東部公園綠地事務所、文化財產建築物保存技術協會、鄉建設方面進行了說明。

現在建築物的骨架已經完成,向我們說明了屋頂的木瓦葺工程等。

結構說明.JPG

柱子材料是栂,有漂亮的木紋,為了在日本國內找到這麼多的品質,很辛苦。基石是絲柏。

 

屋頂結構.JPG

屋頂的構造是歇山頂,木瓦葺

 

木瓦葺表演.JPG

換了地方表演了木瓦葺(材料是藍點馬鮫)。我們參觀的人也給我打了竹釘,因為沒有這樣的機會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獲得了非常好的經驗。可以看到照片的竹釘工具也是特殊的。

 

柱接方法.JPG

這是連結兩根柱子的方法。我嘗試了在接觸的狀態下如何分成兩個部分,但是不知道。實際分解後才知道,真的做得很好。我被日本工匠的技術嚇到了。

 

下面的照片也配合江戶時代奠基石的形狀加工了基礎。像這樣到處都能看到工匠的技藝。

配合奠基石.JPG

另外,根據現在的建築基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抗震加固。雖然做出來了就看不到了,但是能看到這樣的辦法也是很好的經驗。

抗震加固.JPG

牆面的鋼骨加固

與天花板的梁交道.JPG

據說粗鬆梁的強度足夠,但是有條理。

雖然參觀了1個小時左右,但是對縮短時間不夠感興趣,是很有趣的參觀。聽說今年11月完成,現在開始期待能完成。如果還有這樣的參觀會的話,我一定會參加的。

 

 

 

從故鄉事件到世界局勢的新聞藝術沙龍

[坡上的貓] 2010年7月6日08:30

各地夏季全國高中棒球選手權大會的地方預選賽開始了。

在在意故鄉母校和強校的結果的這個時期,推薦的景點是佃的新聞藝術沙龍

 

新聞藝術沙龍是共同通訊社在該公司的研修、交流中心的一樓作為社會開放的文化設施開設的空間,誰都可以使用。

 

地址:中央區佃2-1-3(從有樂町線/大江戶線月島站4號出口步行10分鐘)

開館時間:上午10點~下午5

休館日週日、週一、節假日、年末年初、舊盂蘭盆節期間

   

 照片1.JPG  照片2.JPG

從入口延伸的牆壁上排列著,傳達歷史歷程的各種照片

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國內外最新的新聞,還可以看到記錄了至今為止歷史的珍貴照片和影像。說起新聞通訊社的設施,雖然有點緊張,但是請求許可拍照的時候,工作人員非常親切地為我介紹了。

中島先生,謝謝!

 

照片3.JPG  照片4.JPG                  

                新聞像博物館的藝術作品一樣展示著

 

照片5.JPG  照片6.JPG

                     眺望隅田川,明亮寬廣的閱覽空間

正如文章開頭所寫的那樣,這個時期特別令人高興的是排成一排的全國報紙。

雖說是網路時代,但作為紙派的我來說,報紙還是想雙手張開看。

地方預選賽第1輪比賽的經過資訊,各校選手的小故事等,

只有當地報紙的細緻採訪。而且,不僅僅是高中棒球,全國報紙也沒有刊登

本地的新聞,意外的作者在意外的地域的報紙上連載的小說等等,

地方報紙的魅力十足。

 

照片7.JPG  照片8.JPG

7張美麗的在京紙,49張地方報紙。今天去哪兒呢?

 

照片9.JPG可以觸摸面板,在畫面上比較各地區的報紙版面設計

 

在被高層集合住宅大樓包圍的佃一角的玻璃建築裡,凝聚著從日本各地到世界各國,還有從過去到現在的各種各樣的新聞,稍微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