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夏目漱石復活,去瀧山町上班!?

[與太朗] 2015年9月30日18:00

IMG_1190.JPG 在銀座六丁目的銀座朝日大廈重建工程現場出現了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現場的臨時圍欄,並木大道側和索尼大道側兩面都描繪了漱石的肖像和小說《三四郎》、《明暗》的插畫(名取春仙畫)。

 

 這裡是舊瀧山町,漱石進入公司的東京朝日新聞社所在的地方(現在的銀座6-6-7)。林蔭道附近有該公司校對員石川啄木(1886-1912)的歌碑。平時看著這個路過的人,現在好像也被對面的漱石吸引了目光IMG_1192.JPG

 

 漱石於1907年(1907年)辭去帝大·一高的教職,進入東京朝日新聞社。由於當時社會評價的差異,轉業讓世人大吃一驚,“如果報社是生意的話,大學屋也是生意”、“不寫什麼就不覺得活著”,勇敢地走上了文藝創作的道路。以《虞美人草》為開端,直到《三四郎》、《心》......還有絕筆未完成的《明暗》為止,作為朝日新聞連載小說出版到社會。同時,主持文藝欄推舉新晉作家,給予了發表的場所。雖然沒有上班的義務,但是在星期三的編輯會議上,雖然嘴很少,但是臉上冒著意想不到的警句,讓大家笑起來,開了一個熱鬧的會議。

 

IMG_1199.JPG 我與太朗過去兩次在這個部落格上寫過關於漱石和中央區的關係,但是那個時候,在區內和漱石有著很深緣分的重要場所,沒有什麼懷念他的東西,很遺憾。兩年後工程完成後這個圍欄也會消失。我希望那個時候能建造新的永久性的紀念碑。明年2016年是漱石死後100周年,後年2017年是誕辰150周年,即將迎來重大的轉捩點。

 

IMG_1184.JPG【蘸る】一石川啄木的歌碑(照片右邊)

  “京橋瀧山町的報社燈即萌時的魚”

  漱石的《之後》《門》的連載,在啄木在社的時候重疊。啄木應該也負責校對吧。

【蘸る】那兩個拙文

  《漱石的腳印in中央區》(2012.10.31)

    /archive/2012/10/in-3.html

  《文豪與丸善(之二)夏目漱石與鋼筆》(2013.3.14)

    /archive/2013/03/post-1576.html

 

 

新的水天宮的一部分出現了。

[pont] 2015年9月30日16:00

施工途中的新水天宮的一部分現身了。

 

F1000015.JPG

被認為是正殿・拜殿的建築物被覆蓋,從外面可以看到嶄新的樣子。

可以。晚上試著拍攝了。

 

水天宮是江戶時代九州久留米的水天宮,領主有馬家的

這是在江戶宅邸內進行的勸誘,地點也和現在所在地不同,
不是人形町·蠣殼町地區的土地神。

 

但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持續的平安分娩祈禱,各地都來了很多參拜者。
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都沒有變化。

 

工程還在繼續,從現在的臨時宮(浜町)遷移是先進行的,但是
作為人形町的人氣景點,我期待著能再次參拜的那一天。

 

 

永井荷風“築地草”

[CAM] 2015年9月27日16:00

     荷風於大正7(1918年)12月搬到了築地2丁目30番地、築地本願寺附近,在此之前也是半年左右的短時間,但在築地租了小房子。 大正2(1913年)父親去世後,大正4(1915年)5月,在京橋區築地1的6、現在的銀座資本飯店附近。大正5年(1916年),雖然時間很短,但在代地河岸、現在的柳橋1丁目租了房子。在築地1丁目柳橋之後被選中的是木挽町(現在的銀座8丁目),大正6(1917年)9月。(川本三郎《荷風與東京》;56)

 

 因此,按時間順序整理荷風的中央區築地附近的地址經歷的話

大正4(1915年)5月,築地1丁目

大正5年(1916年),代地河岸(現在的柳橋1丁目)

大正6(1917年)9月,木挽町(現在的銀座8丁目)

大正7(1918年)12月,築地2丁目 

大正9年(1920年)5月,搬到麻布區市兵衛町         是的。

 

     築地1丁目的生活,在題為《築地草》的隨筆(1916年)中有敘述,其中涉及月島、住吉神社,想介紹一下。 “斷腸亭日乘”是從1917年9月開始的,所以不會出現“斷腸亭日乘”。

 

如果胃病了很久的話,早上還在居留地走上,穿過佃去住吉神社參拜的話,就不會成為那一天的結果。佃島現在完全失去了漁村的情趣,但卻在緩貝殼拋棄的路邊把碇拉到人家的屋檐上晾著投網等,和賣佃煮的家的小旗一起扔掉。在渡船上與身著豔麗姿態的女人相遇。雖然賣掉了漁家的女兒的身體,但是父母的病假來了,卻沉浸在了前所未有的空想中。

 

到了一個梅雨季節,今年特別是暴風天氣的日子很多的話,住吉參拜也不知不覺就變得疏忽了。從那時開始,經過新富町的後面,在挖割的八丁堀的講釋場生活了半天。

 

 

永井荷風《日和木屐》(永代橋)

[CAM] 2015年9月27日16:00

 荷風的《日和木屐》被稱為東京散步的古典書籍,關於“永代橋”如下所述。

 

“與品川的景色被拋棄相反,貨船的桅桿和工廠煙筒叢林的大川口的景象,有時會對照西洋漫畫中看到的一種興趣,之後也許意外地能讓長時間或一派詩人感到愉悅吧。在木下石太郎北原白秋諸家或時期的詩篇中,從築地的舊居留地到月島永代橋附近的生活以及根據其風景而產生的感興。完全離開石川島的工廠後,看到幾艘船連著桅桿碇泊的各種日本式的貨船和西洋式的帆前船,自然而然地舉辦了特種詩情。我想起了他的《拉尼貝爾涅茲》中的一篇小篇,講述了他穿過永代橋時活動的河口景象,描繪了德奧德耶在塞恩河上往返的貨船的生活。今天的永代橋沒有任何人應該回憶辰巳的過去。因此,我不認為像永代橋的鐵橋反而像吾妻橋和兩國橋那樣醜陋。新的鐵橋經常與河口的風景相一致。”(13-334

 

 永代橋的第一座橋是1698年(1698年)架設的,比現在的架橋位置上游約150米。當時是規模很大的木造橋,視野非常好,夏天作為納涼的名勝而聞名。之後,由於事故等原因多次進行了更換,1897年(1897年)在現在的地方架設了鐵橋。但是,由於這座橋也在關東大地震央受災,作為震災復興事業的一環,在1926年進行了更換。(《中央區知識百科》127頁)

 

 這個荷風的“日和木屐”是從1914年夏天開始在雜誌《三田文學》上連載了約1年多的作品,所以這裡描繪的永代橋是大地震央受災的,不是現在的東西。

 

 現在的永代橋(2015年9月23日拍攝)

 

  IMG_1783.JPG

 

 

八重洲和約翰・約斯汀

[Zymini☆板球] 2015年9月26日09:00

八重洲地下街的外壕地下1號街有“楊約斯汀紀念像

yaes11.JPG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八重洲”是由“楊·約斯汀”而來的。

1600年(1600年),乘坐荷蘭船葉子號的航海士楊約斯汀漂到了日本。成為德川家康的國際形勢顧問和翻譯,被授予的宅邸周邊,從他的日本名“耶楊子”被稱為“八代洲”,不久就變成了“八重洲”。

yaes12.JPG 

順便說一下,“楊·約斯汀”是名字,姓氏是“黃·羅登斯坦因”。

另外,葉德號的航海長是英格蘭人威廉·亞當斯(三浦按針)

紀念像的旁邊展示著沿著葉德號的航線、荷蘭船的畫、江戶時代東京站附近的地圖

yaes13.JPG

另外,從地下街走到地上,在日本橋三丁目十字路口的中央分離帶上,有“楊·約斯汀紀念碑”(下面照片的右下方)。

yaes14.JPG

兩個指南針的環與天球儀的形狀組合而成的形狀

左邊是楊約斯汀,右邊是葉德號。

中央上部描繪了當時荷蘭的國策公司東印度公司的標誌。

yaes15.JPG

這座紀念碑建於1989年作為日蘭修好380周年紀念

 

 

 

濱町公園內的寺廟(清正公寺)

[Zymini☆板球] 2015年9月26日09:00

濱町公園的角落裡有一個小寺廟。

seisho11.JPG 

清正公寺,是日蓮宗的寺院,是熊本本妙寺的別院。

seisho12.JPG 

正如其名,這座寺廟是豐臣秀吉養兒的家臣,是祭祀以“賤岳的七支槍”和朝鲜出兵而聞名的加藤清正公的寺廟。清正公被授予肥後國,成為熊本藩主

那麼,為什麼浜町公園裡有清正公的寺廟......

seisho13.JPG 

據說在這個浜町公園的地方,原本就有受到加藤家之後成為肥後國家領主的細川家的宅邸,1861年(1861年),藩主細川齋護向安置在熊本本妙寺的加藤清正公的分靈祈求。

seisho14.JPG 

明治維新後,曾一度稱之為加藤神社(),1885年回到佛式,改名為清正公堂,委託熊本本妙寺管理,作為本妙寺別院一直延續至今。

seisho15.JPG 

今後季節也會變好,綠色多的濱町公園和公園後面的隅田川沿岸,我覺得散步也是最合適的。

請去清正公寺看看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