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立日本橋圖書館上個月整修工程已經全部結束,我立刻去了。
→訪問
http://www.library.city.chuo.tokyo.jp/libguide?16&pid=110
日本橋圖書館也有地區的資料和古地圖
→訪問
http://www.library.city.chuo.tokyo.jp/images/upload/an-naizu2201738165317.png
(7樓調查角,以及通往6樓樓梯附近的架子)
住在附近的人,工作的人,可以使用嗎
執筆者一覽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中央區立日本橋圖書館地域的資料·古地圖
“靈岸島檢潮所、量水標跡”和“日本水準原點”
“靈岸島檢潮所・量水標跡”(中央區新川2-32-1號處)
參觀“日本水準原點”(千代田區)
明治初期設置了英式的水平點,將與不字相似的幾號刻在不朽物上,進行了高低量測。聽說在歐洲有很多石板,並不是在路面上挖洞設置水平點,而是在牆面上刻上記號,在水平線(的溝)上設置器具來使用的。之後,在日本量測方法發生了變化,幾號水準點不再使用,之後由於災害、戰爭災害或埋沒等原因,剩下的不字形的幾號好像變少了。在中央區,“一石橋迷路的石標”的下部鮮明地現存著水準幾號。(作為水平點的作用已經結束了)
另外,相關的“日本經緯度原點”在港區。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聖路加國際醫院Toissler紀念館和美國公使館遺址紀念碑
你好,我是海苔
我去了聖路加國際醫院托伊斯勒紀念館和美國公使館遺址。 天氣很好,心情很好。
【托伊斯勒紀念館】區民有形文化遺產(地點:聖路加國際醫院前) 聖路加創始人R.B.托伊斯勒醫生(1876-1934) 托伊斯勒紀念館是聖路加國際醫院的傳教士館,於1933年(1933年)建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建築,外觀上可以看到表現柱子和梁等骨架的西洋式建築設計。這是一個讓人想住的好房子。 托伊斯勒的紀念碑上有托伊斯勒的雕像。
【美國公使館遺址紀念碑】區民有形文化遺產(地點:玩具斯拉紀念館前) 我去的是聖路加國際醫院托伊斯勒紀念館前的“美國公使館後的紀念碑”。 美國公使館於1875年(1875年)開設,直到1890年(1890年)為止都在K之後。據說木造二層的公使館是塗有奶油色油漆的洋房。西式建築林立,教堂塔聳立的充滿異國風情的街道,在關東大地震央完全消失了。 托伊斯勒紀念館前的紀念碑是在伊豆半島海岸切下的石材,雕刻著盾形的星條旗和美國國鳥白頭鷲(盾形的星條旗中的13顆星和白頭鷲周圍的13顆星,代表了當時美國的13個州),還有五陵的星。
<參照> 《走著就知道的中央區知識百科》監修中央區觀光鑒定委員會 聖路加國際醫院托伊斯勒紀念館的紀念碑 美國公使館遺址的紀念碑說明石碑 “盲文制定之地”紀念碑
築地市場前的市場橋十字路口 裡面有一座很小的“市場橋公園”,在栽種中,有一座寫著“東京盲啞學校發祥地、日本盲文制定之地”的紀念碑(下面的地圖、紅〇的地方) 這是為了紀念筑波大學附屬視覺特別支援學校(盲人學校)和同聽覺特別支援學校(聾學校)的前身是1880年(明治13年),在這裡作為樂善會訓盲院而開設的。 訓盲院不久就成為訓盲啞院,成為文部省直轄的學校,1887年(明治20年)改名為東京盲啞學校。 根據東京盲啞學校的石川倉次先生,1890年(明治23年),設計了6點式盲文,這被制定為“日本盲文”,在日本國內廣泛使用。 據說石碑是視覺障礙者也容易理解,拘泥於觸摸快的大小和形狀而創建的。 石碑上鑲嵌的青銅 築地·明石町地區作為海軍相關和教會學校的發祥地而聞名,希望大家也能順便去一下這樣的紀念碑吧 大火和長崎屋
江戶時代發生了1798次火災,據說其中49次是大火。 其中造成巨大損失的火災是 1657年明歷大火(振袖火災)→ 以這次火災為契機,人形町周邊的吉原不得不轉移到淺草方向。 天和(八百屋七大火)大火(1683年) 寶曆大火(1760年) 明和大火(行人坂的火災)(1772年) 有文化大火(1806年)、文政大火(1829年)等。
火災的原因,除了烹飪和照明用的火的不檢點引起的失火以外,還有放火。特別是到了江戶末期,由於幕府的權威喪失,政局不安,放火增加了。
長崎屋也遭受了很多損失,每次火災都不得不重建。經歷過明歷大火的卡皮坦扎哈利亞斯·瓦赫納爾於正月15日拜見將軍家綱,18日訪問井上築後守誠重時,被告知從本鄉的本妙寺正殿起火。據說急忙回到長崎屋的華赫納爾從荷蘭館的屋頂上看到了被強烈北風煽動的火星飛散的樣子。江戶火災圖卷上還留有明歷大火的浮世繪,下面介紹一下。 因為火也逼近了長崎屋,所以把行李放進倉庫避難了。據說大家避難後一個小時左右就被燒掉了。第二天19日,火比前一天更加猛烈,中午左右江戶城也點火了。
由於這場大火,江戶的城鎮幾乎毀滅了,市區的60%以上都被燒成了原野。由於這樣的大火,長崎屋也遭受了損失。根據1803年丙寅大火時的《長崎荷蘭商館日記》記載,作為長崎屋重建的費用,荷蘭方面贈送了當時珍貴的砂糖,作為重建費用。像這樣在荷蘭方面的補助下,荷蘭館在幕府的幫助下運營著,但是由於無法承受過大的藉款負擔,幕府末期將這片土地轉讓給附近的松澤孫八(江戶第一的油批發店),只剩下中央路角的入口5間左右的唐人參座,轉移了。伴隨著這個,持續了200多年的荷蘭館也消失了,江戶參府也消失了。
11代長崎源右衛門在蔓延2年(1861年)從幕府那裡拜領了步槍洲船鬆町二丁目的河岸地,被任命為江戶長崎會所的御用,作為貿易商謀求東山再起。但是商務並沒有順利發展。
◆ 從信玄公到家康公
就在日本橋三越前站附近的“貨幣博物館”。前幾天第一次去了。在日本銀行總店旁邊的大樓裡,可以免費參觀。
現在日本銀行總店有建築物的地方,曾經是江戶時代有一個叫做“金座”的製作金貨幣的設施的地方。
另外,現在的中央區“銀座”的名字來源於江戶時代有製作銀幣的“銀座政府”。在中央區,有這樣與江戶時代的貨幣有淵源的地方。
我想去貨幣博物館看看的理由是,4月去山梨縣賞花的時候順便去了下部溫泉的“湯之奧金山博物館”,知道了戰國時代在甲斐國流通的“甲州金”貨幣,對此產生了興趣。
確實,自從看了泡沫經濟時期的大河劇“武田信玄”以來,總覺得喜歡信玄公和山梨縣。關於“甲州金”雖然有點難,但是因為是難得的機會,所以決定總結一下。 (位於下部溫泉的湯之奧金山博物館附近)
去哪個博物館都知道,江戶時代貨幣制度的歷史開始,首先,出現了從之前的戰國時代開始的“甲州金”的說明。
現在的山梨縣,當時的甲斐國是信玄公為人熟知的武田家的領國,但是在技術進步後能取很多錢的時代,當初製作了像圍棋石金那樣在領地內通用的金粒塊的甲州金。
在交易時重視金錢的重量的戰國時代。那是被分類為“秤量貨幣”的貨幣,但是因為重量不一樣,所以每次都需要量重量。
因此,為了不量測重量也沒關係,甲州金在重量統一的貨幣中變化了。那是一種叫做“1兩金、1分金、1朱金、線目金”的貨幣。
1兩金(15g)×1張 =1分錢(3.75g)×4張 =1朱金(0.9375g)×16張 =線目金(0.234g)×64張 (參考資料:湯之奧金山博物館展示解說表“甲州金”) 和 根據把金錢的單位作為“1兩=4分鐘=16朱=64線目”的4進法,只需數張數就能知道其價值,而且貨幣之間也可以交換了。
這是一種價值由重量決定的“秤量貨幣”的側面,但在貨幣表面上顯示面額的嶄新的金幣,被分類為“計數貨幣”。
另外,戰國時代重視金的“重量”,所以在製作像線目金那樣的小貨幣的時候,也需要量測其重量的精密秤。 於是武田家給了“守隨家”製造銷售秤的獨占權,製作了精密的秤。就這樣,在甲斐的國家,秤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關於黃金,采用了甲州金的4進法單位,實行了“1兩=4分鐘=16朱”的貨幣制度。關於銀,雖然還保留了“秤量貨幣”的制度,但是關於金,采用了優秀的甲州金的“計數貨幣”的想法。
另外,關於秤,德川家擁護守隨家,將江戶幕府的“江戶秤座”交給了守隨家。作為東國33國共同規格的秤,采用了甲斐優秀的秤技術。
被認為是天平座的地方在中央區,現在在大樓的間隙靜靜地建著石碑。 (從日本橋3丁目7・日本橋高島屋稍微靠近京橋)
像這樣,德川政權繼承了武田家內政的優秀部分。
說到甲斐的武田家,有風林火山的旗號、騎馬隊、紅色防備的鎧甲部隊等精銳武士軍團的印象。但是從甲州金的制度和洪水對策中建造的信玄堤等也可以看出,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政治的領主。
大河劇《武田信玄》在電視劇的最後階段,描寫了信玄公逼迫家康公打敗的“三方原之戰”的場景。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部電視劇介紹了家康公在戰鬥失敗後,反省自己的失敗並改變自己的失敗。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田家被織田信長公滅,本能寺之變之後,甲斐之國由家康公治理。我想這是一個不想回憶在戰鬥中失敗過的對象,家康公懷著尊敬的心情邀請武田家的舊臣,參考了武田家的做法。
家康公不受過去的限制,故意積極吸收對方的優點。我覺得這一點是家康公應該學習的地方,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之一。
|
菜單歸檔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