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隅田的煙花】
2019年3月7日09:00
京橋物語中的長篇故事。這次是最後一次了。
到上次為止 → 【①】【②】【③】【④】【⑤】
下面是戰後昭和37(1962)年左右,從銀座看到的京橋的街道。
![s_hanabi_73-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25/s_hanabi_73-1.jpg)
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站在京橋大道上的建築物,和上次最後的戰前明信片幾乎沒有變化。在南傳馬町的時候的大正時代的面貌,跨越太平洋戰爭,昭和30年代也持續著。
但是,在東京奧運會之前,1963年京橋川開始填埋,京橋消失了,之後京橋街道的建築也一個一個地改變了面貌。
距今正好50年前的昭和44年(1969年)5月,京橋最有名的建築物“第一相互館”舉行了解體儀式。一直以來,都民一直在眺望京橋地標的信中,“至少聳立在屋頂上,光是那個紅磚的圓頂屋頂就不能留下嗎?”,一邊令人惋惜一邊解體。但是,跨越了關東大地震和太平洋戰爭的這座堅固的建築物,光是拆除就很難施工了。
另一方面,在架設在河裡的橋那邊,橋沒有了的現在也有留在京橋遺跡上的東西。是柱子。擬寶珠設計的柱子,另一個是看起來像火箭的大正時代架橋的柱子。
比較受歡迎的是明治時代殘留著江戶時代香味的柱子,大正時代的柱子,大概是因為對那個時代不太熟悉吧,設計讓人感到異樣的人也有。
這個柱子總是和南傳馬町的街道一樣。大正時代與南傳馬町保持一體感,形成街道,跨越震災,守護銀座的復興,太平洋戰爭也一起跨越了難關。但是現在那個夥伴不在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覺得很可憐。
大正時代的柱子,這個設計原本是以什麼為主題的呢?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現在京橋遺址橋頭的“京橋蘿蔔河岸款待之庭”裡有蘿蔔河岸的紀念碑和江戶歌舞伎發祥的碑。但是,在這個地方,還殘留著大正時代架橋京橋的“袖柱”,這一點似乎不太為人所知。
![s_hanabi_73-3.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25/s_hanabi_73-3.jpg)
現在,作為公園的停車位,這個袖柱被賦予了重要作用。最近公園的翻修,位置好像稍微移動了一些,但是看了這個很難想象是以前的袖柱。
但是這個設計很漂亮。好好看看吧。中間有一個大的半球,周圍有4個小的,mokomokokomokokomokoko。這個和什麼相似嗎?。到現在為止,如果是和這個漫長的故事交往過的人的話,我想會有想象的東西。
![s_hanabi_73-4.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25/s_hanabi_73-4.jpg)
昭和初期・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我只能看到南傳馬町大樓的“3個圓頂屋頂”。
如果是這樣的話,柱子也只是單純地以南傳馬町大樓的屋頂為主題吧。只是把袖柱的印象拉到了尖~砰的上面。像以前的大同生命大廈的圓頂屋頂變成了咚嘎吱的屋頂一樣。
嗯,想象的是自由而快樂的東西。歷史有個謎團,不知道真面目的人有想象的餘地,很有趣。難得,我再想象一下。
大正時代的柱子上還留下了夥伴。
![s_hanabi_73-5.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25/s_hanabi_73-5.jpg)
是位於京橋遺址橋頭的銀座一丁目派出所。從銀座的梯子,一直守護著銀座的街道。
據說這個派出所建築是80年代建造的,但是屋頂的設計毫無疑問是大正時代的咚喀裡屋頂的京橋的柱子。
不過,只有這些嗎?
從廈門和窗戶的設計來看,不是明治銀座的磚街,而是從大正到昭和初期,一直守護著銀座復興的“拐角的盡頭”的街道。豐國銀行、大同生命大廈、第一相互館、星製藥、三十四銀行、千代田館。然後是東加裡屋頂的京橋。
以前的橋和南傳馬町的街道變成了一座建築物,現在作為派出所守護著銀座的街道。這樣想的話,這個派出所的設計會讓人覺得非常棒。
走在銀座大街上,可以看到“拐角處”的街道就是京橋。在圖書館查明明治和大正時期的時候,日本橋和銀座的書有很多,但是中間的京橋街的書幾乎沒有,調查方法也不知道,也沒能抓住街道的印象和時代背景。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東西。這是明信片的照片。明信片是可以想象過去街道的一級史料,而且京橋的街道上還殘留著不輸給日本橋和銀座的明信片。收集了那座京橋的明信片,按時代順序排列,用文章編織。
在這個故事中,如果能一邊想象著明治、大正、昭和初期的街道,一邊走在現在的“拐角處”的街道上就太好了。我想一定會有好的東西在等著你。
結束了。
***
<京橋物語・參考資料>
《你知道日本近代建築之父安東尼·雷蒙德嗎》該專案委員會·(株)教文館/2016
《與松坂屋、銀座一起八十年》松坂屋/2004
松坂屋百年史(株)松坂屋/2010
松屋百年史(株)松屋/1969
《震災復興<大銀座>的街道(清水組照片資料)》銀座文化史學會/1995
《明治・東京鐘樓記修訂增補版》平野光雄・明啟社/1968
《第一相互館物語》第一生命保險相互公司/1971
《人民弱,官吏強》星新一·新潮社/1967
《中央區沿革圖集京橋篇》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1996
《銀座通聯合會六十年史料》銀座通聯合會/1980
《中央區橋梁橋詰廣場~中央區近代橋梁調查~》中央區教育委員會社會教育課文化財產系/1998
《東京再發現~談土木遺產》伊東孝・岩波新書/1993
《從彩色風景明信片·古地圖眺望東京今昔散步》原島廣至·(株)中經出版/2008
中央區觀光協會/2018/
《京橋圖書館圖像數據》HP內記載的資料詳情欄
《戰前明信片》自己所有(使用特派員的活動費收集)
***
*建築物的名字和公司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遷,但是為了故事的關係,統一記載了。
*我盡力配合文章和明信片的年代,但是由於故事的關係,有不合適的東西。
*點擊幾個圖像就會出現放大圖像和解說圖像。
參考・現在的京橋街道的報導 →這裡
【隅田的煙花】
2019年2月21日09:00
這是京橋物語的第5次。從上次開始繼續。
到上次為止→ 【①】【②】【③】【④】
在關東大地震之後,南傳馬町仍保留著大正時代的面貌。這座現代建築林立的街道,從高處一直眺望著銀座復興的樣子。坐在椅子上,看起來很舒服。進入昭和時代,銀座大街的街道也明顯發生了變化。
![s_hanabi_72-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1.jpg)
在大街的左邊,松屋的百貨店已經開業了。在那裡面隱約可見松坂屋,銀座街道的復興,在這兩個百貨店的引導下,似乎正在快速前進。
另一方面,昭和3(1928)年左右的南傳馬町的風景。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有軌電車和公共汽車,呈現出盛況。星製藥的大樓開始改建,最左邊的片倉館因為擴建而變大了。
![s_hanabi_72-2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2.jpg)
1928年秋,舉行了昭和天皇的御大典(御大禮),在京橋立了奉祝塔。御大典是即位禮、大嘗祭等一系列儀式。大正天皇的時候,在《京橋物語2》中介紹了大正4年(1915年)舉行的事情。
![s_hanabi_72-3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3.jpg)
今年2019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眾所周知即位禮將於10月22日舉行。今年的即位禮和平成時代一樣在東京舉行,據說昭和和大正的時候在京都御所舉行。
然後,震災已經過去了7年的昭和5年(1930)。震災復興事業有一個分界線。
在震災中受災的星製藥大樓的裝束也變新了,南傳馬町街道的復興也暫時結束了。話雖如此,南傳馬町的街道還保留著大正時代的面貌。走在銀座大街上的人們可能感受到了一種懷念。
![s_hanabi_72-5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5.jpg)
昭和5年(1930年)3月下旬,帝都復興祭被召開。銀座大街上有很多市民蜂擁而至,大家一起分享復興的喜悅。
面向天空的京橋的柱子和南傳馬町的大樓的塔屋。在紀念的慶祝塔上,有軌電車的雙桿。站在前面的群眾所看到的地方是復興結束後的銀座街道。
![s_hanabi_72-6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6.jpg)
至今為止一直守護著銀座的南傳馬町的整個街道,彷彿朝著銀座大街“萬歲!”雙手舉起,為復興後的銀座街道祝福著。
如果在中央區內只有一次可以穿越到過去的話,想去哪個時代的哪裡?。我想指定這張漂亮的照片中的某個地方,眺望銀座大街。左上角的大同生命大廈的蜻蜓屋頂好像很好。
但是,還是從右上角的第一相互館的塔屋俯視銀座大街比較好。
銀座三越也在4丁目十字路口開業的這一年。銀座的街道上有町名變更。到4丁目為止的銀座擴大到8丁目,松坂屋銀座店建的尾張町的位置變成了銀座6丁目。
第二年的昭和6年(1931年)。南傳馬町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s_hanabi_72-8.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8.jpg)
就像橋放棄了江戶以來的擬寶珠一樣,南傳馬町和周邊的街道也決心停止江戶以來的町名。這是面向新時代的意識的表現吧。選擇的新町名是“京橋”。那是大正時代形成的摩登街道和摩登的橋,名副其實地一體化的瞬間。
第二年的昭和7年(1932年),在銀座4丁目十字路口建了服部鐘錶店的鐘樓。另一方面,在京橋大道上,左手前福德生命大廈竣工,京橋街道的面貌發生了變化。
![s_hanabi_72-9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9.jpg)
而且,不能忘記在京橋的街道上那個有名的建築。京橋2丁目的星製藥和千代田館之間,是建在千代田館旁邊的大樓。昭和初期階段,建有人字形屋頂風格的巴拉克、法國料理店“鴻乃巢”。
大概是昭和7(1932)年左右吧。從第一相互館看京橋2丁目,就知道這個時候是更地了。
![s_hanabi_72-1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11.jpg)
你知道那個建築物,是明治屋的大樓。昭和8年(1933年),在千代田館旁邊竣工。下面的明信片,只有一點點的是明治屋。
![s_hanabi_72-12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12.jpg)
這樣看來,明治屋的大樓作為建在京橋街上的大樓,是後發組的。順便說一下,在這張明信片上寫的建築物中,現在還殘留著明治屋的大樓,還有同年竣工的,在街道右裡面可以看到的日本橋高島屋。另外,在銀座同一年建造了教文館大樓,現在還保留著。
另外,明治屋的大樓是將地層和捷運站連結起來建造的建築物,在建設過程中,捷運一直開到京橋站。捷運銀座線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全線通車,淺草上野之間在1927年開通後,一點點增加通車區間,到京橋站1932年12月,到銀座站1934年3月通車。
![s_hanabi_72-13.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13.jpg)
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以銀座為中心的百貨店進入,捷運也開通了的這條街,吸引了新的顧客層,非常繁榮。但是銀座大街的繁榮,意味著“守護銀座的復興”這一至今為止的京橋街道的作用已經結束。
![s_hanabi_72-14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7/s_hanabi_72-14.jpg)
之後,戰時色彩變深,可能是受到了管制,之後還沒有找到京橋的明信片。大體上以這種形式進入太平洋戰爭,戰爭結束了。
接下來是最後一集。到現在為止是到第1~5次為止的長的故事,不過,點擊圖像的幾個就會出現放大圖像和解說圖像。如果您能再回顧一遍,再看下一次的最終回就太好了。
接著。
【隅田的煙花】
2019年2月14日09:00
這是京橋物語的第4次。從上次開始繼續。
到上次為止→ 京橋物語【1】【2】【3】
這是一本反映了大正時代變化很大的南傳馬町街道的明信片(大正10年(1921年)。明信片上寫著“京橋大道”。現在取名為“中央路”,以前的明信片上每個地方都印有“銀座大街”、“京橋大道”、“日本橋大道”。各個街道的名字都附有照片寄到了全國各地,東京的發展在視覺上廣為人知。
![s_hanabi_71-1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1.jpg)
但是,東京被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發生的事情襲擊了。
這天的學校是開學典禮,因為是星期六,所以孩子們想回家的路上吃午飯。受災的原因與其說是11點58分地震的搖晃導致建築物倒塌,不如說是之後各地發生的火災。南傳馬町也不例外,街道被燒毀了。
從京橋川稍微上游的染坊橋附近看。京橋川護岸前面的蘿蔔河岸被燒毀了。但是,南傳馬町的大大樓看起來沒有倒塌。
![s_hanabi_71-2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2.jpg)
我走近京橋確認一下。下面的明信片是從銀座一側越過京橋川,看了橋和南傳馬町的。京橋避免崩塌,中央高個子的第一相互館,左邊的大同生命,三十四銀行,右邊的豐國銀行的大樓們沒有倒塌。那個凹凸不平的“3個圓頂屋頂”還剩下了。
![s_hanabi_71-3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3.jpg)
在這次關東大地震央,很多有名的建築物都倒塌了。最高的淺草凌雲閣(淺草十二樓)也受災了,南傳馬町的第一相互館就變成了這附近最高的建築物。第一相互館之後,將從最高的地方眺望復興的東京。
從第一相互館,確認一下震災的受災情況。首先是銀座的另一邊,日本橋方向。正下方的街道是現在的京橋2丁目,當時的南傳馬町2、3丁目。
![s_hanabi_71-4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4.jpg)
雖然變成了瓦礫山,但是震災3個月前竣工的千代田館並沒有倒塌。製作這張明信片的是千代田生命保險。把明信片寄到各地,傳達了總公司的建築物沒有倒塌的消息。那好像是為了讓契約者安心。當時是還沒有收音機的時代。在各地資訊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明信片作為視覺傳達震災資訊的媒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第一相互館。這張明信片也是第一生命保險製作的明信片。這是從千代田館附近拍攝的9月28日的京橋大道。
![s_hanabi_71-5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5.jpg)
道路旁建有小屋和帳篷之類的東西,街道上聚集了很多人。雖然也可以看到混沌的樣子,但是也傳達了面向復興的人們的力量。
從第一互館確認一下銀座方向。右下角的京橋旁邊雖然堆著瓦礫,但是裡面的蘿蔔河岸的建築物已經開始建造了臨時房屋。
![s_hanabi_71-6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6.jpg)
在橋上可以看到荷馬車、拖車之類的東西,正在修復中。沿街右側建的大大樓是跨越震災的大倉組本館。在街道的左側,可以看到後來開店的松屋的鋼骨。
銀座大街是從明治時代的磚街發展起來的高級街道。但是在這裡宣告了那個時代的結束,開始了新的街道。
我確認一下其他大樓的情況。在裡面可以看到東京站的方向。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都建了起來,正在復興的樣子。
左邊的大樓是片倉館,右邊是真四角窗的星製藥。片倉館在這之後反覆擴建,逐漸變大,但是星製藥的大樓受到了損害,之後就可以重建了。在正中間行駛的鍛冶橋大道,由於震災復興事業的道路正在擴大。
受這次大地震的影響,原定於11月舉行的東宮殿下(之後的昭和天皇)的婚禮延期了。第二年1月26日結婚,6月5日慶祝,京橋建有慶祝塔。
![s_hanabi_71-8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8.jpg)
這是從南傳馬町拍攝到銀座方向的照片,可以看出銀座的新街道已經形成了。這個祝賀,不是給了復興的銀座大街新的希望和勇氣嗎。這5個月後,在銀座大街的尾張町,百貨店的松坂屋將開店。
另一方面,南傳馬町。因為這一帶的大大樓沒有倒塌,所以從銀座那邊看的話,從震災前開始景色幾乎沒有變化。實際看了明信片,是震災前還是後,為了確定時代非常辛苦。
![s_hanabi_71-9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9.jpg)
成為線索的是明信片上寫的文字和最左手邊寫的玫瑰風格的建築物。如果拍到這座建築物的話,就會變成震災後南傳馬町的風景。
從這個時候開始,乘坐的巴士變得多起來。這是大正14年(1926年)的風景。這一年也是廣播開始的一年。
![s_hanabi_71-10.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10.jpg)
儘管發生了地震,但殘留著大正時代香味的南傳馬町的街道,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迎來了“昭和”的時代。從為了脫胎換骨而探索最好的道路的銀座街道來看,這個南傳馬町的街道既是懷舊,也是在守護著我們,也許看起來很奇怪。
但是在這裡突然,南傳馬町的街道發生了變化。
![s_hanabi_71-11r.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11.jpg)
左邊的大同生命大樓的圓頂屋頂,竟然伸長了。
這個蜻蜓屋頂簡直就像大正時代京橋的柱子的設計轉移了一樣。在更換橋的時候,難道不是意外地預見了將來,把柱子的設計做成了咚咚的一聲風吧。要說南傳馬町的街道是哪一個的話,與其說是新的重生,不如說是回歸了以前。
不管怎麼說,南傳馬町的街道和京橋的設計一體化了,這是事實。
![s_hanabi_71-12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11/s_hanabi_71-12.jpg)
像這樣,跨越關東大地震的南傳馬町的街道,將大正時代的氛圍原封不動地傳承到了昭和時代,繼續守護著正在復興的銀座街道。
接著。
【隅田的煙花】
2019年2月10日18:00
這是京橋物語的第3次。從上次開始繼續。
到上次為止→ 【京橋物語1】【京橋物語2】
在現在的中央路和鍛冶橋大道相交的京橋十字路口,出現了大正時代中期,有圓形圓頂塔屋的建築物。這次要從這座建築開始談話。
![s_hanabi_70-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1.jpg)
這是由東京站的車站和日本銀行總店有名的辰野金吾設計的建築。第一生命保險所擁有的建築物,名字叫“第一相互館”。建設工程開始於東京站完工的第二年大正4年(1915年)。
當時,這附近的高層建築是日本橋的三越本館、銀座的大倉組本館等5層建築。第一相互館完成後,將成為超過它的7層建築,到屋頂的塔屋為止高達45米的大建築。
當時雖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好景氣時代,但是由於通貨膨脹導致建築材料不足,工程遲遲沒有進展,鋼骨組裝起來花了2年時間。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樣,聳立著以異樣高度而自豪的鋼骨狀態的第一相互館,但是由於工程多次中斷,所以也被稱為鬼屋。
![s_hanabi_70-2.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2.jpg)
在這樣的情況下,辰野金吾沒有等到完成就突然去世了。大正8年(1919年)3月,正好是100年前的事。由於此後的不景氣,建設工作極為困難。
第一相互館正在建造中,100年前的5月,京橋立著慶祝塔。這是被稱為三大慶典的慶典。這是東宮殿下御成年式、市制三十年、奠都五十年三個重疊的慶祝。東宮殿下是指後來的昭和天皇,此時迎來了18歲。
![s_hanabi_70-3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3.jpg)
街道的右側寫著正在建造中的第一相互館,但是在街道的左側,大同生命大樓的對面開始了什麼大樓的工程。原本是4層建築的大樓正在改建成7層建築,好像在這一年完成了。
![s_hanabi_70-4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4.jpg)
這座大樓是新興製藥公司“星製藥”總公司的建築,由創業者星一建造。星一在美國留學後創立了這家公司,發揮了首次采用特約店的方式等經營手腕,將這家公司推向被稱為東洋第一的製藥公司的人物。
星一的兒子是作為SF作家而聞名的星新一,之後星製藥的命運,可以從他寫的悲傷故事中得知。
這座建築是在建築中的第一相互館的斜對面建造的。從銀座一側看,其特徵是接近正方形的窗戶形狀,之後也多次出現在明信片的風景中。屋頂上用紅色的文字發出了“kuri是hoshi”的招牌。
在橫眼看到星製藥大樓的完成後,辰野金吾的遺作·第一相互館終於完成了。通過遵守不允許妥協的施工,比預定時間晚了3年,工程費是預算的一倍,苦難的最後完成了。大正10年(1921年)3月的事。
![s_hanabi_70-6.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6.jpg)
作為辰野金吾建築的特徵,古典的紅磚風格隨處可見,最大的特徵是45米的建築物的高度。從那個塔屋可以看到現在的中央區全域。
這張照片是大正10年(1921年),從第一相互館看到的銀座方向。
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樣,銀座大街在京橋的地方轉彎,所以第一相互館的屋頂是從正中間俯視銀座大街的絕佳位置。最近在銀座看到的高個子建築,只有街道右側的大倉組本館。當時的銀座是咖啡店興盛的時代。
另一方面,日本橋方向的景色。同樣是大正10年(1921年)左右吧。這邊好像也沒怎麼建大大樓。
![s_hanabi_70-8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8.jpg)
左下角可以看到田村的帽子店。以前特派員yaz先生報告過,餐廳的鴻乃巢的位置應該在這附近。我也很清楚當時的情況,請一定要看這邊。
★特派員yaz先生的文章 → 這裡
下面的明信片,恐怕是第二年大正11年(1922年),從銀座一側看到的南傳馬町的風景。
![s_hanabi_70-9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9.jpg)
南傳馬町變成了大城市的風景。其中,在短時間內出現的“3個圓頂屋頂”,從銀座看,一定看起來像是南傳馬町的象徵性建築。不知什麼時候,大同生命大樓前建有一座“三十四銀行”的四角大樓,而且星製藥大樓對面也有新的大樓正在建造中。
仔細看前面的話,也可以看到道路施工的樣子。南傳馬町進入大正時代,在建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外貌,這也與土木領域相呼應。這恐怕是與京橋的更換相關的工程。
京橋決定在大正11年(1922年)擴大橋,停止至今為止江戶傳統擬寶珠的柱子。然後決定擁有現代設計的柱子。想成為與南傳馬町的街道相匹配的現代設計吧。這個柱子現在也留在一座京橋遺址的當地,我想應該有人知道。
![s_hanabi_70-10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7/s_hanabi_70-10.jpg)
這樣看來,這個柱子的設計與“3個圓頂屋頂”形成的都市景觀相協調,從銀座一側越過柱子眺望的南傳馬町,簡直就像向上延伸,面向天空的街道一樣。
周圍的大樓也增加了。明信片左上角的大樓是大正11年(1922年)竣工的“片倉館(片倉生命大樓)”。地點沿著現在的東京廣場花園的鍛冶橋大道,到幾年前為止作為片倉工業大樓在這裡。
另一方面,在街道左側最裡面建造的是“千代田館(千代田生命大樓)”。第二年大正12年(1923年)竣工,是現在京橋托拉斯塔建造的地方。
就這樣,大正時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景氣中,生命保險和金融公司都以繁榮而自豪,南傳馬町在銀座之前建造了很多高層建築。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個時候建造的南傳馬町的街道是大正浪漫全開的地方,但是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作為東京具有代表性的都市街道而廣為人知。
但是在那之後,東京和南傳馬町將被那天發生的事情襲擊。
接著。
【隅田的煙花】
2019年2月6日18:00
京橋物語。從上次開始繼續(上次是這邊→【京橋物語1】)。
從銀座看到的京橋街道。這兩個街道的交界處曾經流淌過京橋川,上面架起了京橋。明治、大正時代架設的橋的柱子作為史跡被保留下來,但是從現在的街道上想象那個時代已經變得很難了。
但是,從銀座眺望的京橋街道,以前作為繪畫的風景廣為人知。是怎樣的街道呢?街道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想使用明信片,分幾次介紹一下。
我要從一張照片開始講。
![s_hanabi_69-2.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2.jpg)
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從銀座那邊看著架設在京橋川上的“京橋”。當時是明治28年(1895年),京橋的街道是名為“南傳馬町”的町名,橋的南傳馬町一側暫時立著巨大的大門。這是甲午戰爭時建造的凱旋門。據說為了迎接出征的士兵,全國各地都建了各種形狀的凱旋門。
另一方面,“京橋”。據說創架是江戶時代初期,這個時代的橋是明治8年(1875),由九州肥後的名石工橋本勘五郎從木製換成石造的。這座橋的柱子描繪了漂亮的拱門,有著京橋傳統的擬寶珠設計。
之後,京橋在明治34年(1901年)換成鐵橋。據說柱子和欄杆是上一代的石橋的東西被挪用了,拱門的側面為了看不到裡面的構造而被覆蓋,裝飾著花紋。
![s_hanabi_69-3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3.jpg)
左邊的和風之門是明治38(1905)年左右,日俄戰爭時建造的京橋凱旋門。有凱旋門的是銀座那邊。橋上有路面電車行駛,京橋川上漂浮著運送米袋的小船。
這是明信片。明治33年(1900年),明信片被允許是私人製的,之後隨著日俄戰爭的勝利氣氛,大流行起來。最近在還沒有收音機的時代,作為向各地傳達訊息的手段,明信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且那個資訊,以20世紀初期的貴重史料的形式,隔著時間的現在也被傳達。
銀座大街的明信片上經常拍到有軌電車。明治36年(1903年),京橋換成鐵製後,路面電車開始通過,所以明信片從鐵製的京橋和銀座大街的路面電車的歷史相同的時期開始了。
這是從南傳馬町眺望凱旋門中的銀座大街。在萬國旗飄揚的情況下,花電車在行駛,人們蜂擁而至橋上。在歷史教科書中學不到的,能感受到當時的空氣感也是明信片的魅力。
![s_hanabi_69-4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4.jpg)
明信片的魅力還在於此。偶爾會拍到有趣的東西。這是從銀座眺望南傳馬町的明信片。右端拍著煤氣燈一樣的東西,左下角拍著電話亭。
![s_hanabi_69-5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5.jpg)
關於電話亭,我是第一次通過特派員Hanes先生報告的報導知道的。請一定要看這邊。
在京橋!日本第一個街頭公用電話 →這裡
順便說一下,這張明信片被稱為“手彩繪明信片”,是一張一張彩繪師上色的。因為有時是用那個人喜歡的顏色來塗的,所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顏色。
凝視在電話亭右上角的遠處,就能看到鐘樓。這是南傳馬町的小林鐘錶店。小林鐘錶店以建在八官町(現在的銀座八丁目)的大鐘錶台而聞名,在南傳馬町的分店也建了鐘錶台。據說那家服部鐘錶店的創始人服部金太郎看到小林鐘錶店的繁榮情況,決定成為鐘錶商。
下面的明信片恐怕是明治末期南傳馬町的風景。橋的對面有南傳馬町的啤酒大廳,最右邊寫著“きやはし”的京橋的柱子,還有煤氣燈。
![s_hanabi_69-6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6.jpg)
現在的京橋遺址上還留有兩座雕刻著“きやうはし”和“京橋”的柱子,當時實際設置的地方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樣,“きやははし”從銀座側看就在前右側,“京橋”從南傳馬町側看就在前右側。
![s_hanabi_69-7.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7.jpg)
順便說一下,關於應該還有兩個柱子,我調查了過去的照片,一個是1901年的架橋年月,另一個是什麼文字,但是沒能解讀。
之後,進入了“大正”時代。這張照片被認為是大正2・3(1913・4)年的時候。這是從南傳馬町到銀座方向的照片。右邊的建築物是日就社。現在的讀賣新聞社在這裡。
![s_hanabi_69-8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8.jpg)
日就社雖然在明治末期豎起了鐘樓,但是幾年後就取下了。銀座的街道是明治時代報社聚集的地方,也是資訊的集聚地。
另一方面,在南傳馬町一側,大正3年(1914年),在日就社橋的對角線上建成了“豐國銀行京橋分店”的大樓。現在有LIXIL所在的大樓附近。
![s_hanabi_69-9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9.jpg)
明信片的設計恐怕是從圓形圓頂的塔屋看到的景色吧。進入大正時代後,這座大樓建成後,南傳馬町的街道就以急劇的速度開花了。
第二年大正4年(1915年)的京橋,南傳馬町一側是奉祝門,銀座一側是奉祝塔。在以京橋為首的主要橋上,如果有什麼大的慶祝事情的話,就建造了這樣的東西。
![s_hanabi_69-10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10.jpg)
這是11月大正天皇舉行御大典(即位禮和大嘗祭)時的明信片。圖章上描繪的是在繼承皇位時的即位禮中使用的八角形高御座。據說現在的高御座是大正天皇時期再現的,今年也使用了這個。
從不同的角度看南傳馬町,街道的右側拍到了豐國銀行,對面開始了新的建築。
![s_hanabi_69-11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11.jpg)
這是第二年大正5年(1916年)竣工的大同生命保險東京分店的建築。被稱為“大同生命大廈”,擁有和豐國銀行一樣圓形的圓頂屋頂。之後形成了醞釀出大正浪漫氛圍的南傳馬町的臉面建築。就現在的地方來說,在東京廣場花園的地層中央以法的上面。
照片提供:中央區立京橋圖書館
大概是大正5年(1916年)左右吧。從這座大同生命大廈眺望的橋,還有銀座的街道。
![s_hanabi_69-13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2/02/s_hanabi_69-13.jpg)
南傳馬町開始建造高個子的大樓。從高處可以俯瞰銀座的街道,今後會出現這樣的照片。大正時代的南傳馬町是這樣開幕的。
接著。
【隅田的煙花】
2019年1月31日12:00
今天去了銀座西克斯的屋頂。
走完銀座大街的人群後,來到這裡一看,心情稍微平靜了一點。在屋頂上悠閒地周遊,尋找東京塔和天空樹也不錯。但是還有其他想看的東西。那是銀座的街道。其中最好的應該是4丁目十字路口方向吧。
![s_hanabi_68-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1.jpg)
和光的鐘樓真是太好了。但是銀座的街道,給人的印象是比想象中還要笨蛋啊。
在銀座西克斯建造之前,這個地方的是松坂屋銀座店。從松坂屋來的戰前風景,是這樣的感覺(昭和8年(1933年)左右)。
![s_hanabi_68-2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2.jpg)
與現在相比,這是關東大地震10年後的銀座。建在4丁目十字路口的和光當時被稱為服部鐘錶店。右邊的對面是銀座三越,服部鐘錶店對面看到的是教文館。
調查了歷史,這三個是在以下一年建造的。
昭和5年(1930年)・銀座三越
昭和7年(1932年)服部鐘錶店
昭和8年(1933年)・教文館
如果能一點一點地追溯到過去的話,建築物應該會按照新的順序消失。這次我想稍微改變一下主意,穿越到過去,帶您去銀座大街的時間旅行。
首先,稍微追溯一下,有一座丟失了的大樓。知道嗎?
![s_hanabi_68-3.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3.jpg)
正如歷史所示,教文館已經消失了。因為有服部鐘錶店,所以是教文館建前一年的昭和7(1932)年左右的風景。
教文館的設計者是安東尼·雷蒙德。在銀座的街道上,建了幾座他設計的建築物,據說現在的松坂屋也有他設計的時代。
另一方面,服部鐘錶店。這座鐘塔是第二代,第一代鐘塔是在明治27年(1894年)建造的。為了改建,第一代被拆除後遭遇了關東大地震,震災9年後,這第二代建成了。
再追溯一下。這是昭和4(1929)年左右的4丁目十字路口。
![s_hanabi_68-4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4.jpg)
服部鐘錶店的建築不見了。因為對面立著起重機,所以三越正在建造中。對面是山口銀行,對面看到的大大樓是百貨店松屋銀座。我知道松屋當時已經營業了。
再往前走吧。
![s_hanabi_68-5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5.jpg)
於是服部鐘錶店的地方出現了低層巴拉克風格的建築物。這是昭和初年的風景。據說這個低層建築是震災後建造的,三越入住後暫時營業。之後三越在對面的地方開始建設大樓,在昭和5年(1930)的帝都復興祭之後,作為大規模百貨店開始了現在的銀座三越。
進一步追溯,試著接近震災的一年。於是松屋的大樓就變成了鋼骨。
![s_hanabi_68-6.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6.jpg)
照片的最下面好像拍到了松坂屋大樓的鋼骨的影子,所以好像是松屋、松坂屋的大樓都是鋼骨的時代。從歷史上看,各自的開業都是
大正13年(1924年)12月1日・松坂屋
大正14年(1925年)5月1日・松屋
因此,就是1924年左右的風景。說起1924年,那就是關東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年,在這個風景中也能隨處看到重建建築物的樣子。
正如您所看到的,現在的銀座西克斯的屋頂是關東大地震後一直眺望銀座街道復興的地方。
松坂屋是在銀座首次開業的大型百貨店。當時,銀座6丁目叫尾張町,建造大樓的是國光生命保險。在上層國光生命營業,下層有松坂屋開了一家店。
雖然現在無法相信,但是作為能夠全館雙腳入場的第一家百貨店,引起了話題。也有熱鬧的屋頂動物園,從附近的車站出來的黃色接送巴士,根據松坂屋的開業,銀座從高級志向的街道變成了普通大眾也能享受的街道。
另一方面,松屋銀座怎麼樣呢?因為看不太遠了,所以我去空中看看。
![s_hanabi_68-8.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8.jpg)
飄揚的旗幟是由鬆和鶴設計的松屋標誌,下面看到的是銀座大街。這裡是完成後的松屋屋頂。從銀座3丁目眺望1丁目的方向。
松屋的開業時間是松坂屋開業約半年後的大正14年(1925年)。松屋本身是明治2年(1869年)在橫濱作為鶴屋創業的,今年正值創業150周年。這座8層建築由人壽保險公司開始建設。但是中途松屋決定入住下層,由於設計變更,造成了很大的通風。即使在鋼骨的狀態下遭受地震的襲擊,20個月後也會開店。
![s_hanabi_68-9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9.jpg)
特別是內部裝修非常豪華,吸引了來店的很多人,引起了話題。之後和松坂屋一起,成為牽引銀座復興的重要人物。
把目光轉向銀座大街的話,可以看到斜向方向的大樓。這是大正4年(1915年)作為5層建築竣工的大倉組本館。建造當時是東京最高層的大樓。
![s_hanabi_68-10rv.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9/01/30/s_hanabi_68-10.jpg)
正如從建造的那一年就知道的那樣,這座大樓度過了關東大地震。說起大倉組本館,在點燃電弧燈的第一代建築的時候也很有名,這是40多年前的事了。照片是第二代建築,昭和初期的風景。現在有卡地亞的OkuraHouse是第四代。
讓人在意的是,銀座大街對面的“拐角處”的大廈群。總覺得讓人感受到大正浪漫,氛圍很好的街道在擴大。一定是一個很棒的城市。
在大倉組本館的屋頂上移動,稍微靠近一下吧。
左側的“咚喀裡屋頂”和右側的“圓形圓頂”高個子的大樓令人印象深刻。昭和初年。
試著在這個地方進入大正時代。這是大正14年(1925年)左右,拐角處前面的街道。
沒?有什麼變化了。
東加裡屋頂變成了圓形圓頂。大正時代好像不是咚嘎的屋頂。 這個拐角前面的街道是現在的京橋,當時是名為“南傳馬町”的町名。拐角處流淌著京橋川,上面應該架著“京橋”。在震災只過了幾年的這個時候,大型大樓林立的街道,取得了怎樣的發展呢。
這次就到此為止。銀座大街的穿越時空和空中散步。怎麼樣?從下一次開始,我想按時代順序介紹一下這個“拐角處”的街道。是《京橋物語》的序曲。
(參考文獻等將匯總在Epilog中進行記載)
|
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