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卷渕彰/寫樂]
2009年9月29日11:41
明石町有一塊“電信創業之地”碑(照片上)。我國最初進行電信是在1869年12月25日(1870年1月26日),在這附近的東京築地運上所(舊址有碑石)和橫濱法院(照片中央是橫濱地方檢察廳前的紀念碑)設置的“傳信機官所”之間建立的。
1869年9月19日(1869年10月23日)開始施工,僅僅3個月左右,在東京橫濱之間約32km的地方建造了593根電線桿。大概每隔50米就建了一根電線桿,所以有林立的感覺吧。而且,從當時的記錄照片來看,架線的數量很多,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笑話說,人們是不是看到文字通過電線來往呢?
現在也被稱為電信柱,應該是開始了吧。當時並不是“電信”,而是“傳信”。不知是從“以心傳心”還是“傳達信(=真事、真實)”,不久作為“電信”的略稱,換成了“電信”。
當時使用的通訊機是什麼樣的東西,明石町的碑石上沒有任何記載。
那是在大手町的“通訊綜合博物館”展出的。這是1837年由英國人惠特斯頓開發的,由法國人布雷格設計的“布雷格指字電信機”。實物在2002年(2002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現在展示的是複製品。
照片下面是最初使用的“布雷格指字電信機”。左邊是發送機,右邊是接收器。雙方都有表盤,刻有伊呂赫等一個字一個字。據說,發送機的表盤上的針,配合想要發送的文字發送的話,接收機的針會像鐘錶一樣旋轉,把發送來的文字指在表盤上。在當時,因為不需要像摩斯信號機那樣記符號,所以是劃時代的通訊機。
但是,雖然操作簡單,但是發送速度在1分鐘之間只有5、6個字左右,所以不適合遠距離通訊。因此使用的時間是到1875年(1875)左右為止的短時間。
運上所是現在的海關。在這旁邊設置了通訊社。橫濱與現在的橫濱地方檢察廳相鄰
有神奈川縣政府大樓。這裡是距今150年前的1859年(1859年),隨著橫濱開港,開設了“神奈川運上所”,成為了歷史遺跡。築地、橫濱都離外國人居留地很近,在進出港的貨物資訊交換等方面使用了通訊。不管怎麼說,這個文明的利器可以說是近代化的象徵。
[卷渕彰/寫樂]
2009年9月17日10:00
你聽說過“新場”這個詞嗎? 現在也以“新場橋”(照片上)的名字在首都高速公路上(舊楓川)有橋,這附近有“區立新場橋區民館”(照片下=日本橋兜町)。這說明了從江戶來的新場的遺跡。
就現在的地方來說,是日本橋二丁目,新場橋和千代田橋之間,沿著“江戶·紅葉大道”。舊楓川的西側一帶古時候被稱為本木町,是“木場”的原點的該職集住地。在有名的《江戶圖屏風》中也有描寫,從江戶初期開始作為江戶湊的集散地是主要的河岸地帶。
那麼“新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縮小了“新下酒菜場”,單純地稱之為“新場”。是的,是魚市場。江戶的魚市場不僅有日本橋,還有這裡的新下酒菜場、四日市、芝雜魚場4處。四日市是現在的日本橋和江戶橋之間的南側一帶,被稱為江戶橋廣小路的一帶。芝雜魚場是在現在的JR田町站東北側附近,設置了港區的史跡說明板。
“隨著日本橋魚市場的發展,在本材木町二丁目·三丁目新開設魚市場的是“新下酒菜場”(以下簡稱新場)。兩者的作用是,月上旬由新場擔任,中下旬由日本橋交替負責向幕府納魚。成立的契機是,1674年(1674年)以日本橋魚河岸為對象提起訴訟的相州三浦郡(現三浦市)和武州久良岐郡(現橫濱市磯子區邊)的13個漁村,允許以比日本橋便宜2成的價格進行買賣”(摘自《中央區三十年史》)
從這些漁村開始,船腳很快的7-8挺櫓的押送船(一般被稱為“おせんぶね”),鮪魚的話裝載50根(約2千公里)左右,前一天傍晚出發,第二天早上很早就到了江戶的魚河岸(魚市場)。
江戶時期,有新場的楓川從江戶湊與八丁堀(櫻川)、京橋川相連,在海運橋(將監橋、海賊橋)前與日本橋川接壤。這裡架設的新場橋也有中之橋、楓橋的別稱,雖然是享和年中(1801-04)的創架,但不詳。舊的新場橋位於現橋的北側(新場橋區民館附近),震災後因更換而成為了現在的所在地。
楓川西側(現在的日本橋二丁目)是町人地,對岸的東側(現在的兜町、坂本町公園附近)是御船手頭宅邸(俗稱海賊宅邸)和坂本町等町人地,並且東側是八丁堀與力同心組宅邸。據說幕府末期時期,在南町奉行所(現有樂町附近)工作的與力眾通過了新場橋,經過了大名小路。
目前,新場遺址的碑石和說明板哪裡都沒有設置,但是在新場橋上發現了歷史的一部分。魚市場的變遷計畫從日本橋周邊向築地轉移,還有豐洲轉移的計畫。可以說支撐飲食的魚市場從江戶時期開始就是都市的重要據點。
[卷渕彰/寫樂]
2009年9月8日18:30
與神田的交界處有龍閒川。曾經是神田區和日本橋區,現在的
千代田區和
中央區的區境是舊龍閒川。戰後馬上就被填埋了,但是因為那個舊址是胡同狀的地形,所以可以走路。
與濱町川相接的附近是“龍閒兒童遊樂園”(日本橋小傳馬町19-4)。這裡是不是模仿了架在區境·龍閒川上的橋,總覺得有一種讓人感受到鄉愁的情景(照片上)。夾著照片中的橋,左邊是
中央區,右側為
千代田區中央流經舊龍閒川。
這附近架設的橋,明治時期是“玉出橋”,江戶時期的畫圖上也有“幽靈橋”,是一個看起來很恐怖的地方嗎。現在這個遊樂園的位置是
中央區和
千代田區共存。中央區一側與“竹森稻荷神社”相鄰,
千代田區一側有日式建築的公共廁所和遊樂設施。
龍閒川是連結日本橋川(舊外壕)和濱町川的堀川。1657年(1657年)的大火後,為了防火築起了8丁(約870米)的堤壩,1691年(1691年)左右,町人的費用開鑿了堀割,通稱“神田八丁堀”。當初也被稱為白銀堀,後來被命名為龍閒川。據說龍閒之名是因為在河西側的城鎮裡住著御和尚“井上龍閒”。
神田八丁堀是十返捨一九,1765年(1765)-1831年(1831)。東陽院的墓碑被指定為中央區民文化財產史跡)《東海道中膝栗毛》中彌次先生(彌治郎兵衛)住在這條新路的小租房子裡,作為滑稽本的舞台而廣為人知。
在與日本橋川相接的西端(日本橋本石町四丁目)架起了“龍閒橋(龍閒橋)”。1926年(1926)架橋的柱子和橋位數的一部分,現在還殘留著(照片下)。當時橋長10.5米,寬27.0米,是我國首個鋼筋混凝土桁架結構。龍閒川從龍閒橋往東,有白旗橋、西仲之橋、今川橋(國道17號)、東仲之橋、地藏橋(昭和大道)、火除橋、九道橋、甚兵衛橋、玉出橋。今川橋遺址和地藏橋遺址上設置了紀念碑和說明板。
1
|
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