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43)上野清水觀音堂“秋色櫻”-元祿時期,小網町的少女吟誦的俳句

[卷渕彰/寫樂] 2012年4月13日08:30

在櫻花名勝、賞花客絡繹不絕的上野清水觀音堂境內,盛開著一棵垂枝櫻。石燈籠旁邊建有石碑和漂亮的標碑(照片上左)。吟誦俳句的是元祿時期,日本橋小網町的一位名叫“秋”的13歲少女。從那個俳號開始,這個櫻花被稱為“秋色櫻”。

 

俳句碑上刻著的是下一句,想通過台東區說明板來介紹。

 

  井戶旁的櫻花無酒酒之醉

 

0913_43_120410ueno_shushiki.jpg日本橋小網町的點心店的女兒·秋天,吟詠了元祿時期賞花的客人熱鬧的井戶端的情景。輪王寺宮稱讚這首結合在櫻花枝上的俳句,因此成為了江戶中的大評判。

 

秋天9歲時成為寶井其角的門下,俳號號為菊後亭秋色。據說當時是13歲。從那以後,這種櫻花就被稱為“秋色櫻”。

 

其角死後,點印(編注)天=俳句的點者為了句的評分而按,各自獨特的印形。是能夠保管《廣辭苑》的才媛。據說1725(1725年)去世。

 

碑是1940(1940)10月,聽鶯莊主人建造的。現在的櫻花是1978(1978年)種植的,可以想象大約是9代。

 

在俳句碑的旁邊有井戶端(照片上右),秋色櫻上有“八重紅垂”的標誌。

 

其拐角是江戶人。松尾芭蕉門下,江戶的芭蕉風派中的“芭蕉門十哲”之一。“其角居住遺址”碑(照片下右)建在面向日本橋茅場町的永代大道的地方。秋天住的小網町是日本橋川的北側,和那個角家離得很近吧。

 

港區三田有和果子店“秋色庵大阪屋”,該店的主頁刊登了由來等。●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42)回顧震災復興事業-3<公園篇>-現在遺留下來的寶貴城市空間

[卷渕彰/寫樂] 2012年4月8日08:30

在關東大地震66個月後的1930(1930年)舉行了復興祭的東京,由於帝都復興事業,在各地建造了復興公園。相當於江戶時期的防火地的公園地是為了防火對策和確保避難地點而設置的。區內至今仍保留著的震災復興公園地,是一個過密的城市,是一個綠洲的空間,同時也是防災廣場。

 

0913_42_120331sinsai_kouen.jpg根據震災復興大綱,計畫了大公園和小公園。首先,大公園是隅田公園、濱町公園、錦系公園個公園。

 

據說當時的濱町公園是以下情況。眾所周知,這是舊熊本藩細川邸的舊址。

 

正面是噴泉和噴泉池。南側有兒童遊戲場和游泳池,東側在大芝布料的前面建有喬賽亞·禿鷹設計的紀念塔。大川(隅田川)端種植,可以望見東京灣。總面積約為8600坪。

 

小公園是與復興國小配套開發的。據說重建後的復興國小在市內有117所。其中,中央區(當時是京橋區和日本橋區)有25所學校。現在常盤國小、十思廣場(舊十思國小)等也繼續存在,被指定為東京都歷史建築。與用混凝土建築耐火化的國小相鄰,建造了小公園。

 

市內共有52處小公園。當時的區內(京橋區、日本橋區)有以下11個公園。()內為相鄰國小

 

1.常盤公園(常盤國小)、2.久松公園(久松國小)、3.十思公園(十思國小)、4.箱崎公園(箱崎國小)、5.蠣殼町公園(有馬國小)、6.鐵炮洲公園(鐵炮洲國小)、7.京橋公園(京橋國小)、8.築地公園(築地國小)=現存月亮島國小)=

 

京橋公園還殘留著當時混凝土製的2連式罕見的滑梯,但是由於老化,去年(2011)被拆除,建有以前的照片說明板(照片下右)。現在復興公園的大半,作為兒童公園等地域社區的場所和防災據點貢獻著的價值也很大。文京區的元町公園保留了開園當時的樣子。●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41)回顧震災復興事業-2〈橋梁篇〉-設計主導者太田圓三

[卷渕彰/寫樂] 2012年4月1日08:30

從關東大地震發生後花了66個月時間復興的東京,在帝都復興事業中與新的道路一起架設了復興橋梁。今天,永代橋、清洲橋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這次,我們將關注傾注心血致力於復興橋梁設計的太田圓三

 

0913_41_120328ootaenzo.jpg太田圓三出生於1881年(1881年),靜岡縣田方郡伊東町(現伊東市湯川)。小4歲的弟弟是詩人、劇作家木下石太郎(本名太田正雄)。東京帝大畢業後,進入通訊省鐵路工作局(之後鐵道省)。負責丹那隧道和清水隧道,被評為天才技術人員。在關東大地震復興事業中,作為帝都復興院的土木局長發揮了自己的本領。

 

表彰其業績的紀念碑建在千代田區神田橋北詰西側公園(照片上左)。碑文上寫著“為極為困難的事業區劃整理、土木工程做了獻身的努力”。並且悼念早逝,他說:“1926年(1926年)春天,在身心疲憊的時候,作為事業的犧牲,很可惜喪命了。”。在沒有看1930年(1930年)的復興儀式的情況下,45歲就去世了。該碑最初建在相生橋畔的中島公園,但因戰爭災害而受損,修復後移到了現在的所在地。雕像的背景是清洲橋的雕刻。

 

永代橋由來板(照片上右)、永代橋(照片下左)和清洲橋(照片下右)的重要文化遺產指定紀念碑上,作為設計者全部記載著太田圓三的名字。

 

永代橋以帝都的門·第一橋梁而聞名,這附近地質不好,是日本第一座用壓榨空氣的潛函工法建造的男性拱橋。清洲橋的下部也是潛函工法,是女性的自碇式吊橋。這座橋梁的景觀總是對比。不僅是在施工方法和構造上集結了當時技術的橋梁,創造出都市美觀的設計至今仍吸引著人。

 

據說震災前東京市管理的橋梁有600座左右,在復興事業上親自動手的橋達到了約460座。其中架設在隅田川上的橋梁是復興的象徵。被稱為“隅田川復興6大橋”的是永代橋、清洲橋、駒形橋、藏前橋、言問橋、相生橋。加上吾妻橋、馬廄橋、兩國橋和經受住震災的新大橋4座橋,被稱為“10大橋”。隅田川各橋的設計不同,也被稱為“橋的展覽會”。

 

弟弟木下石太郎成立了“麵包之會”,與北原白秋、吉井勇等裝飾當時文學、美術界的人物進行交流,對法國的塞納河寄予感情,在隅田川河畔的料理店等進行了交談。兄弟可能是通過隅田川相互聯繫的。●卷渕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