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與太朗]
2013年1月30日15:00
“可以嗎,宮先生,是一月十七號。到了明年這個月的今晚,我的眼淚一定會讓月亮變得陰沉沉的。”
現代的我們,說起1月17日首先是阪神・淡路大地震,上了年紀的人果然還是想起了尾崎紅葉(1868-1903)的《金色夜叉》吧。
內田魯庵(1868-1929)的《回憶的人們》中描繪了連結紅葉和日本橋丸善的逸聞。魯庵是評論家、翻譯家、小說家活躍的人,當時作為書籍部顧問進入丸善總公司,致力於宣傳雜誌《學琴》的編輯和西洋書的銷售。
紅葉在明治的文壇風靡一時,獲得了廣大讀者,但年紀輕輕就患上了不治之症,被宣告餘命三月。因為衰老而來到丸善的紅葉,我點了“布裡塔尼卡”,但是因為缺貨,所以用能切割一百多日圓的大錢的牌子買了。據說紅葉並不豐富。魯庵對直到死亡的瞬間都不忘記知識的欲望,不惜從不富裕的財囊中購買昂貴的辭典的紅葉贊嘆不已。
魯庵對紅葉和硯友社的作品很批判,兩人的關係好像也很疏遠,但是在這個時候的《小一小時的四方山話》中,寫著沒有隔閡地融洽了起來。而且,他還說要向後世傳達誰都不知道的“足以裝飾紅葉最後一頁的美妙事”。“紅葉真的是文豪之器,絕對不是才人。”
久違地順路來到了丸善。中央區觀光檢定的教材《中央區知識百科》、《過去問題集》,還有舊教材也想起了在這一樓買的東西,上了二樓,文庫的賣場上現在也陳列著《金色夜叉上下》、《回憶的人們》。很久以前,田山花袋在當時的丸善的二樓,寫著用之前藉的十日圓買了木浦書的十二本短篇集,撫摸著摸著的《東京的三十年》也在同一個架子上。上了三樓,咖啡店在午飯的時候,享受創業者早矢仕有的生出的牛肉飯的午餐,離開了店。
[下町湯姆]
2013年1月29日14:00
我拜訪了位於中央區內的充滿個性的寺社,在附近散步,繼續獻上回憶的一句的系列,這次暫且是最後一集。
在四國巡禮等地,祈禱之旅的出發被稱為“發願”,順利結束被稱為“結願”。雖然中央區的巡禮還在繼續,但是作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個總結,我決定把“結願”的地方定為我老家的築地“波除稻荷神社”。
江戶時代初期為了擴大市區,幕府建造了現在的築地一帶,當時在激烈的海浪中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祭祀了在海上發現的稻荷神,據說風雨平息了。從這個由來中被奉上了“波除”的尊號。
長期以來作為築地一帶的守護神被信仰,之後由於關東大地震後的復興,魚河岸遷移過來後,成為了更加熱鬧的中心。在去年夏天的大祭上,市場的相關人員也很多參加,氣氛非常熱烈。築地市場遷移的話這個節日也會變嗎。還是留下不變的氣氛呢?但是,超過350年的這個神社的歷史一定會被繼承下去吧。
要說“波除稻荷神社”的象徵,那就是雌雄一對獅子頭。以前,好像是和“龍”、“虎”一起被抬起來祈禱升運的祭典,但是現在只剩下“獅子”,被安放得很重要。但是,祭禮的時候這個獅子也被做成神轎,在各町內熱鬧地巡遊。對於築地的人們來說,是一個既自豪又親切的存在。
院內建立了“玉子冢”、“海老冢”等好幾座“冢”,也就是慰靈碑。這是市場相關人員懷著對生命的感謝而獻上的。這是只有從事鮮魚和壽司相關工作的人很多的地方才有的紀念碑。![IMG_20130120_125242_R.JPG](http://www.chuo-kanko.or.jp/blog/IMG_20130120_125242_R.JPG)
去築地市場的時候去這個神社參拜的人應該很多,但是好不容易來了,請把腳伸到隅田川。從勝哄橋眺望河面的景色也讓人心情平靜。再暖和一點的話,在“隅田川陽臺”也能品嘗到瀧廉太郎的《花》中所謳歌的“春天背面的隅田川......♪”的風景。
另外,築地市場勝時門正面的“天竹”是一家不經意就能品嘗到美味的名店。每月29日,作為“河豚日服務”,“河豚天蓋飯”通常是1680日圓的地方,正好是1000日圓,所以很划算。請試一試。
那麼,說起這個季節的活動,就是2月3日的“節分祭”。這裡的“波除稻荷神社”也舉行盛大的活動。(“節分祭”的照片2張引用了神社主頁)
節分那天的傍晚,首先按照古式舉行“三矢之追儺”的儀式。放了3支箭,據說分別有“把病恢復健康”、“把辛氣變成福”、“歡快地改變陰氣”的意思。之後從特設的舞台上,身著禮服的撒手撒了很多點心。每次都有很多參拜者為了尋求福點心而來。我今年也打算加入這個撒手。
在《波除稻荷神社》中,不使用“鬼出去”的吆喝聲,而是專門念“福進來”。院內充滿了祈禱參拜者幸福的心情。
原本“節分”是指“季節變換之際”的意思,當然一年有4次,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指“立春”的前一天。很久以前,因為“立春”是一年的開始,所以“節分”是從舊年份到新的一年轉換的重要日子。
“追儺”這個活動是為了驅除曾經在京城肆虐的惡鬼而在除夕舉行的宮中活動。不久,“鬼”也變成了“撒豆”的風俗,擴展到了全國。因為“節分”有著一年的節點的意義,所以推測不是在“除夕”而是在這一天舉行的。
我小時候已經上了年紀的叔母把“節分”叫做“過年”。好像全國都有這種稱呼的地區。也就是說,“節分”和除夕一樣的位置。另外,最近在組合二等地方做了宣傳的“惠方卷”風俗原本是以大阪為中心的地區,不知什麼時候擴展到了關東。據說是1990年左右由7-11設計的。還是最近的事啊。
在大阪,自古以來就有將粗卷朝著當年的惠方圓圈來招徠運氣的事。這個時候不能說話,這是慣例。但是,一般說法是,大阪的風俗習慣也不是很古老,原本船場的丈夫們在茶屋遊玩,大正時代一家壽司店的店主為了開拓需求而進行了宣傳活動,之後一下子擴大了。也就是說,這是和“土用鰻魚”、“情人節”很相似的發祥地。
作為那個,在“節分”的日子裡做“撒豆”祈求福的心情現在也沒有改變。在大多數家庭裡,爸爸不是扮演鬼的角色嗎。被孩子們撞到了豆子而四處逃竄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孩子們睡著後,能不能給媽媽帶慰勞的酒呢。在築地的城鎮,節分之夜也能看到各處互相慰勞的樣子。
聽到“立春”的話,即使天氣還很冷,心情也會隨著春天的氣息。祝願大家春光快樂幸福。
這個系列就到此結束。謝謝您的交往。
・・・星星犀利犒勞鬼的茶碗酒 ![bottle](http://www.chuo-kanko.or.jp/mt/mt-static/plugins/EmoticonButton/images/emoticons/bottle.gif)
[TAKK...]
2013年1月29日08:30
在昭和大道銀座7丁目十字路口的天橋(銀座心跳橋)的旁邊,展示著從汐留遺跡出土的遺址。
![kenchi.jpg](http://www.chuo-kanko.or.jp/blog/2013/01/26/kenchi.jpg) |
●間知石和切石(用於石牆和土留的石材) |
![kenchi2.jpg](http://www.chuo-kanko.or.jp/blog/2013/01/26/kenchi2.jpg) |
被用於大名宅邸的石組溝(排水設施)。 |
![tyouzu.jpg](http://www.chuo-kanko.or.jp/blog/2013/01/26/tyouzu.jpg) |
●手水缽 |
|
播磨龍野藩(兵庫縣)從脇坂家的宅邸出土。 雕刻著“奉獻、羽團扇紋、○月吉○”等字樣。 | 汐留遺跡伴隨著港區汐留地區的開發計畫進行了發掘調查。 在明歷大火後被填埋,江戶中期以後是諸藩建造宅邸的地方。 為什麼從港區汐留地區出土的間知石和手水缽會在稍遠的“銀座心跳橋”的旁邊展示呢。 雖然不知道那個,但是各個石頭的放置方法等展示的方法非常獨特。 與其說是歷史資料,不如說是作為一種紀念碑來裝飾的。 街上沒有可以參觀江戶時代武家宅邸使用的遺址的地方。 我覺得值得一看。
[卷渕彰/寫樂]
2013年1月28日09:00
區立鄉土天文館(時間圓頂明石)從館藏的古文和相關資料中嚴格挑選並展示了解讀中央區生活的關鍵。期間,研究員的畫廊談話也被預定。會期到2月24日為止,週一休息,免費入場。
古文獻給人留下了難以取得的印象,但在那裡留下了人們生活的證明和生意精進的活記錄。從信、回還文件到日記、帳簿等古記錄類,展示了被指定為區民文化財產的東西。
服部家的文件是日本橋的紙批發店的記錄。伊勢商人堀留町有江戶店。從1796年(1796年)到昭和時期留下了約千份的文件。1883年(1883年)的《元方總帳計算表》中記載了服部家固有的符牒金額。這個時候也可以知道符牒被使用了。
原胤昭相關文件被稱為幕府末期最後的與力,與八丁堀組宅邸的南町奉行所與力原胤昭有關。維新後,作為社會事業家活躍的同時,也致力於記錄町奉行所與力的實際情況的活動。其中一部分資料是區民文化財產。其中還有1844年(1844年)的通知,“因為去荷蘭的一只豚鼠已經支付了,所以在長崎屋投標”。
船宿山崎屋相關資料是明治初期,由於鐵路開通而遷移到三十間護城河經營船宿時的資料。除了可以說是通船許可證的1872年(1872年)的“門牌”之外,還展示了持船“高尾丸”的招牌和營業許可證。
豐岡藩中川家宅邸出土文書是從舊明石中學附近的中川家上宅邸遺址的穴藏出土的,被認為是1866年(1866年)大火受災的,是蒸燒狀態下碳化的文件。據說這是一張一張的保存處理,開始了解讀。包括書法和御用留帳,記載在1865年(1865)的日記的一部分是珍貴的資料。
除此之外,還有佃島渡船相關文件等的展示。為了加深參觀的理解,準備了解說表,請一定要好好利用。在鄉土天文館,不僅限於江戶時期、明治時期、戰前、戰後,呼籲如果有舊資料的話請和我商量。●卷渕彰
◇美術展覽室談話將於2月2日(週六)和16日(週六),都將於下午1點到2點在會場舉行。詳情請參照中央區HP這裡>>
[下町湯姆]
2013年1月20日09:00
巡遊區內的寺社,一邊散步一邊再次發現中央區的魅力的系列也是最後階段。這次,我們拜訪了位於佃的“住吉神社”。
《住吉神社》已經有很多特派員提出,我去年夏天定期大祭祀的時候也剛剛在《月島七大不可思議系列》中採訪過。因此,這次我想以這個神社周邊的小故事為中心進行筆法。
月島七大不可思議~第3話「住吉神社的祭祀」
佃島的由來已經很有名,德川家康公在江戶入府之際,從攝津國西成郡佃島(現在的大阪市西淀川區佃)讓33名漁夫和當地的神職同道,填埋海灘讓他們居住。地名和信仰的氏神也繼承了下來。現在的神社正式祭祀是在正保3(1646)年6月29日(舊歷),此後,神社的定期大祭祀在這一天舉行。陽歷以後大概在那個日期的8月上旬舉行祭祀。
我的叔叔一家曾經住在中央區·佃的根源大阪的佃。我小時候去過幾次。我記得大阪的佃是從市中心到神戶方向的臨海部,從這裡到尼崎市有很多工廠。就像正好在東京的佃島旁邊建造了石川島造船廠一樣,果然還是有地域性相似的地方。
除了國道2號線(第1阪神國道)和國道43號線(第2阪神國道)通過之外,阪神南波線也在行駛,是連結大阪和神戶的交通要衝。往古的人和船的往來一定很頻繁。我想居民也對新的資訊很敏感,擅長事業品味吧。我推測其後裔移民到現在的中央區的佃,在江戶時代的開幕式上發揮了感性和行動力。
那麼,實際走在佃島上,是一個無論何時來訪都能讓人松一口氣的城市。首先去“住吉神社”參拜。雖然這裡的社域絕對不寬廣,但是感覺佃島本身和神社是一樣的,所以可以說是沒有違和感地佇立著的神社。原本住吉大人是海運、漁業等與海水相關的守護神,所以可以說是適合被水包圍的地區的神吧。正面的大鳥居是面向隅田川建造的,原本也是乘船出神的證明,與歷史重疊有感慨。
曾經有過“佃渡船”的地方,建有劇作家北條秀司的俳句碑。“下雪的話佃是古老的江戶之島”也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俳句。
從《住吉神社》的後面出來,過了佃小橋附近經常被電視劇使用,但是我更喜歡前面的積木氛圍。是休息日散步時心情平靜的地方。
這附近有一座叫做“佃天台子育地藏菩薩”的小佛堂,在人無法錯過的胡同裡,一棵很大的銀杏樹從町屋屋頂上穿的洞向天空伸展開來。因為是非常罕見的風景,所以我經常邀請朋友去散步的時候也會通過這條胡同。佃是在這樣的胡同和小路上隨便走一邊散步也很開心的地方。但是,為了不妨礙居民的生活,有必要考慮。
儘管如此,佃上高的建築物很少,而且胡同縱橫延伸,光線到處都是漏出來的。晚景的哀愁也很好,朝霞的陽光也很好。但是,因為胡同很窄,所以漏出來的陽光也會變細。現在這個時期太陽的位置還很低,日暮也很早,所以貓在不寬廣的陽光下沐浴的風景也很讓人微笑。
我非常喜歡這麼味道頗深的城市——佃。雖然是寒冷的季節,但是為了尋求溫暖的光,請大家一定要出門。
・・・大寒和向陽的細小佃島
[小江戶板橋]
2013年1月19日09:00
“嗯。有什麼不協調感啊。”
這是第一次看築地本願寺正殿時的老實感想。
預想是這樣的東西,看到和期待的東西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會湧現出不想承認這種差距的感情。
說起本願寺,大伽藍在京都的市區表現出了咚的一聲存在感。
不得不想起堂堂正正的木結構建築群。
這是一座傳達桃山文化絢爛氣息的國寶建築物。特別名勝·歷史遺跡的庭園。
明明期待著那樣的建築物,卻漂亮地取下了。
從捷運日比谷線“築地站”的1號出入口出來,往東看,那裡就是築地本願寺的正門。
以冬季東京清澈的藍天為背景,坐著一座古印度式的巨大建築。
兩翼有塔屋,是一座白色閃耀的石造建築。
什麼和預想的不一樣呢?
首先,建築物是古代印度風格的。
結構不是木造建築。
沒有形成寺院廣闊的七堂伽藍。
也就是說,遠離想象中的日本寺廟的印象。
在看慣了好幾次往來的建築物的時候,我知道了從明治到昭和時期活躍的建築師和建築史學家。
參與了湯島聖堂和靖國神社神門等眾多神社和寺院的設計。
另外,還有一橋大學兼松禮堂和大倉集古館等大規模建築。
而且,這裡築地本願寺的正殿也是伊東忠太博士設計的。
很多從事寺廟和神社建築的人,為什麼不采用木造建築呢。
在相關資料中,伊東忠太博士於1926年(1926年)被邀請擔任神田明神復興的設計顧問。
為了重建1923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央燒毀的神殿。
那個時候,建議采用當時非常罕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毫無疑問,這是因為經歷了關東大地震,為了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和耐火性的選擇。
築地本願寺也因關東大地震而燒毀了堂宇。
1934年(1934年)重建時,將結構作為鋼筋混凝土的目的,出現了不燃抗震化的現象。
把七堂伽藍集中在一起,在正殿前面確保了很大的空間也是其中一個環節吧。
如果是建築史學家博士的話,日本的寺院和佛教的大書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古代印度的建築樣式是筆直地聯繫在一起的吧。
中央圓頂正面的設計是“菩提樹的葉子”。其中開著“蓮花”。
用大理石覆蓋混凝土表面,或者使用化妝磚,加上重點。
在正殿正面樓梯的兩側咆哮的是有翅膀的獅子像。不是石獅子,而是和石獅子相似的樣子。
按正面的門進入正殿內部,就是那個。真宗寺院。
大量使用金箔的內陣。
阿彌陀如來像立刻佇立。
聖人、高僧們的御影。
表現神社和寺院格格的“折上格子天花板”。
抹香的煙,只有參拜者的數量,氣勢洶洶地漂浮著。
另一方面,窗戶上使用了鮮豔的彩色玻璃,設置了管風琴。
我感受到不侷限於亞洲、歐洲的事物,吸收多樣文化的堅強。
而且伊東忠太博士在建築物的各個地方都配置了非常可愛的設計。
其中動物們把寺廟作為更親近的東西聯繫在一起。
大象、牛、馬等容易找到吧。雞、猴子、鳳凰的話,需要集中力。
離開正殿,回顧正殿,淡藍色木框的窗玻璃遲鈍地閃耀著光芒。
稍微有點歪斜的年代物的玻璃,讓陽光反射了嗎。
|
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