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
[yaz]
2017年10月14日16:00
“外郎”是什麼呢?關東的人,小田原的“ういろ”在歷史上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像羊羹一樣的食物?”“什麼藥的名字?”這樣的情況,至今還是模糊的。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小田原的外郎家,世世代代持續製作著名字相同的點心和藥。外郎既是商品名,也是姓。在十返捨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中,彌次喜多把藥的外郎誤認為是點心的外郎吃,有一個露出苦臉的場面。這位外郎才是小田原的外郎。《外郎是點心還是妙藥》——兩者都是正確答案。
聽說歌舞伎迷的話就是外郎,市川團十郎的歌舞伎十八番之一——《外郎賣》首先浮現在腦海裡吧。這是藥的外郎,相州(神奈川縣)小田原的名產。江戶時代,讓世人知道這種藥的正是這個歌舞伎的演出節目《外郎賣》。第二代市川團十郎因為咳嗽和痰的病不能很好地說台詞,不能站在舞台上感到困擾的時候,服用了外郎痊癒,再次回到了舞台上。為了讓人們知道這樣的良藥,在外郎家的同意下,團十郎自己創作的《外郎賣》完成了,1718年(1718年),在木挽町(中央區銀座、歌舞伎座後面附近)的森田座首次上演。 這個演出節目大獲成功,之後七代團十郎將其命名為“歌舞伎十八番”。外郎賣的口頭相當於現代的廣告。
《外郎賣》但是現在也很有名的,就在嘴上。正因為治好了咳嗽和痰的病,所以是流利地說話的口語連發。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武具馬具咕嘟咕嘟三咕嘟,共計武具馬具六咕嘟。菊栗扎三綑,合起來菊栗六綑。麥垃圾叢生垃圾三叢生垃圾,合在一起的叢生垃圾六叢生垃圾。那個禿頂的長剃刀是誰的長剃刀。...』。這是誰都在哪裡聽過的台詞。外郎賣的口頭,現在在演員、藝人、播音員的培訓所等作為發聲練習的教材被使用。
![八棟建築的“ういろ”總店外觀](https://imgcp.aacdn.jp/img-a/800/auto/aa/gm/article/4/5/7/4/9/7/03.JPG)
小田原的外郎本家的宅邸。很漂亮的建築。
寫著“外郎”為什麼讀作“ういろ”呢。外郎家的祖先中,有一個叫陳延佑的人,在中國元時代擔任“禮部員外郎”的官職。據說以原來被明朝滅為契機,流亡九州的博多,自稱陳外郎。“外”在原來時代發音的“唐”音中是“う”,可以說是自然的發展趨勢。這就是“ういろ”的由來,中國官職的名字成為了藥和點心的名字。作為其兒子的外郎家第二代宗奇被足利義滿(室町幕府三代將軍)邀請到京都,從中國(明)那裡傳達藥物的同時,還設計了接待用的點心,滿足了朝廷、公家、武家的要求。藥是從當時的天皇那裡得到的“透頂香”這個名字,但是因為是外郎家建造的,所以街上的藥和點心都被稱為外郎。 第五代藤右衛門把家業交給了弟弟,在16世紀初關東以勢力著稱的北條早雲的邀請下轉移到了小田原。雖然理由不明,但戰國武將他們可能需要像可以攜帶的“外郎”那樣的常備藥。京都的外郎家在天正年間(1573-1592)中斷了,但是小田原的外郎家還殘留著,一直延續至今。全國各地的點心外郎大多是由侍奉京都外郎家的工匠們推廣開來的。
藥的外郎是一種銀色的小粒狀圓藥。這是一種洗完痰,對口內清涼和除臭有好處的大眾藥,對江戶時代的人們來說是萬能藥。和仁丹相似的外郎,作為東海道・小田原宿的名產而聞名,作為便於手機的途中藥,很多旅人都購買了。作為特產也很受歡迎,是江戶時代大受歡迎的藥,但是在江戶好像是在兩國橫山町(現在的中央區日本橋橫山町)的太和屋加兵衛的店買到的。雖然作為江戶的外郎小賣部很有名,但是很遺憾,現在橫山町看不到店。
因為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團十郎的外郎賣的口頭,所以請訪問下面的URL一定要問一下。欣賞光滑的“口”處理吧!我做不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rZMhRTg78
[yaz]
2017年9月7日09:00
瑞士Arl Bruct的巨匠——漢斯-克魯吉展於9月1日至9月30日在銀座永井畫廊舉行。從眾多製品中展示了約20件。
永井畫廊的老闆是東京電視台的人氣節目“開運!無論什麼都鑒定團”擔任繪畫鑒定的永井龍之介先生。
永井畫廊是位於花椿大道和林蔭大道交叉的拐角處的河北新報大廈5F
東京都中央區銀座8-6-25(TEL: 03-5545-5160)
9月1日訪問,永井先生親自說明了。
![永井龍之介(永井畫廊).jpg.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E6%B0%B8%E4%BA%95%E9%BE%8D%E4%B9%8B%E4%BB%8B%EF%BC%88%E6%B0%B8%E4%BA%95%E7%94%BB%E5%BB%8A%EF%BC%89.jpg-thumb-320x240-47099.jpg)
![P9010011.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P9010011-thumb-476x357-47101.jpg)
【漢斯克魯西介紹】
在瑞士的丘裡希作為孤兒長大,55歲的時候自學開始畫畫的漢斯·克魯西(1920~1995),在路上一邊賣畫一邊維持生計,描繪了在便宜的紙和紙紙上身邊的人物、小動物、牧場風景等。這是一幅自然、無作為的表現充滿魅力的畫。當被問到“畫什麼樣的畫呢?”時,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畫,讓人難以回答。因為是自學並畫的,所以可以認為是各種各樣的畫。
![Hnas Krusi_flower selling.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Hnas%20Krusi_flower%20selling-thumb-200x136-47092.jpg)
用Gouache(古瓦歇)和毛氈筆等描繪身邊的對象物。
* 什麼是古瓦捨: 不透明的水彩顏料,或者使用它的技術、繪畫。現代的古瓦什顏料是將水溶性的阿拉伯橡膠作為媒介材料和顏料混合而成的。18世紀的法國,瑞士,義大利的水彩畫家們開發了具有彩色粉筆風格的顏色的表現。進入20世紀後,在海報和插圖等廣泛的領域被使用。
![250px-Gouache.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250px-Gouache-thumb-250x147-47103.jpg)
【關於作品】
路上賣花的男人“克魯吉”被定位為繼20世紀前半期瑞士阿爾布魯特的三大巨匠威利弗利、穆勒、阿羅伊茲之後後半期的代表作家,1995年去世後很多遺作被收藏在瑞士和法國的美術館。
畫廊裡展示了20件左右的作品,我想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能看到魚的畫是厚紙上的混合媒體24.5x24.0cm 1990年制作的。很多畫作的製作年不詳。銷售價格是20萬日圓到幾十萬日圓。
![P9010005.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P9010005-thumb-397x298-47107.jpg)
![P9010008.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P9010008-thumb-397x298-47111.jpg)
![P9010009.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9/P9010009-thumb-397x298-47114.jpg)
說點題外話,生前歌聲留在磁帶上,這些都是死後的唱片和CD。因為已經上傳到了YouTube上,有興趣的人請一定要問一下。
(作為我個人的看法,完全感覺不到看了畫後感受到的“溫暖”的氛圍。感覺像哼歌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RZr3m_kA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9XPjFeCF28
[yaz]
2017年8月10日09:00
一石橋因為可以看到常盤橋、錢瓶橋、道三橋、吳服橋、日本橋、江戶橋、鍛冶橋和一石橋自己共計8座橋,所以最初被稱為八目橋。![一石橋地圖(八目橋).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4%B8%80%E7%9F%B3%E6%A9%8B_%E5%9C%B0%E5%9B%B3%EF%BC%88%E5%85%AB%E7%9B%AE%E6%A9%8B%EF%BC%89-thumb-259x194-45734.jpg)
這是能看到錢瓶橋和富士山的廣重浮世繪
這是從日本橋川看到的一石橋
![八目橋的位置關係.pn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8/%E5%85%AB%E7%9B%AE%E6%A9%8B%E3%81%AE%E4%BD%8D%E7%BD%AE%E9%96%A2%E4%BF%82-thumb-305x411-46140.png)
木橋的更換是在1873年(1873年),根據當時的記錄,橋長=14間(25.2m),寬=3間(5.4m)。想象一下,江戶時代的橋也有這麼大的估計。
滿よひ子的志趣
江戶時期到明治時期附近是相當繁華的街道,有很多迷路的孩子。當時有規定迷路的孩子由當地負責保護,當地西河岸町的人們在1857年(1857年)2月在南端建造了“滿よひ子的志趣”。
標牌的右側刻著“志(知)方”,左側刻著“たつぬる方”,上部有凹陷處。使用方法是在左側的窪處貼上寫有迷路兒童和尋人特徵的紙,在看到這些的行人中有線索的情況下,將寫有該意思的紙貼在窪處告知迷路兒童和尋訪者。除此之外,在淺草寺境內、湯島天神境內、兩國橋橋頭等往來頻繁的地方設置了很多,現存的只有一石橋。
1942年9月被指定為東京都指定古跡,1983年5月6日被變更類別,被指定為東京都指定有形文化遺產(歷史資料)。
我來介紹一個以一石橋為話題的名為“十德”的落語,請寬恕。
***********************************************************
有一個平時認識的男子,在發結床上被朋友問到“最近隱居穿著的奇妙的和服叫什麼”,但是沒能回答,害羞很害羞,就立刻去隱居那裡問了。
隱居展示了自己來的和服,“這叫十德。其由來如衣服一般,坐著就像外褂一樣,特別是(5+5)是十德”。(以下兩張照片是穿著十德的樣子。參考)
(立起來就是芍藥,坐著的話就是牡丹,單口相聲中“立起來就像衣服一樣,坐著的話就是外褂”,沒什麼性感。)
“一石橋這座橋是吳服町的綢緞店後藤和金吹町的金座御用的後藤兩人為了架設因地震倒塌的橋而互相出錢的,所以把大便(五鬥)和戈特(五鬥)一石。”。到這裡為止真是太好了,但是八回到了發床上,開始用懂事的表情說話的時候忘記了漂亮,變得很虛弱。部分省略......“不對,立起來就像衣服,坐著就像外褂,黏糊糊的,嗯,這個(2+2)”
結果八先生,特別是在說明十德的情況下,成為了(2+2=4)的一個座位。
********************************************************
像這樣名稱的由來就在落語中出現了,一石橋的名稱的由來是很有名的。
單口相聲不是看文章,而是聽的。粗糙。在Youtube上可以聽到談志等“十德”。如果您能邊看部落格邊聽邊笑話就太好了。
[yaz]
2017年7月7日09:00
我現在72歲。父親和母親都畢業了的中央區立阪本國小60年前畢業了。國中因為紅葉川中學的學生人數減少而廢校,和日本橋中學和有馬中學合併,對我來說是“沒有”的狀態。寂寞。同樣的,儘管孩子有所減少,但現存的阪本國小還是希望能永遠保留下來。據說關東大地震後的復興國小的校舍(鋼筋混凝土)被破壞,2019年初(2019年)搬到了新校舍,所以讓我看到了現在的校舍。儘管離我公司的辦公室(出生長大的地方)步行3分鐘左右的地方,但是畢業後沒有去過,所以取得了許可看了內部。
(最近很吵,不能隨便進去)
除了“附設幼稚園消失了・勤務員室的位置變了”之外,基本布局沒有變化,所以一邊回憶著60年前,一邊“一個人”地來回走。(我覺得您得到了很好的許可)
感謝給我阪本國小巡訪機會的校長以及相關人員。
【阪本國小的歷史】
該學校於1873年5月(1873年)在原熊本藩主細川家的宅邸所在地,被稱為“第一大學區第一中學區第一國小阪本學校”而開設。也許在九鬼式部邸也有。這附近有一個名為坂本町的城鎮,所以取名為坂本國小,現在坂本町不存在,變成了兜町。(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阪”的理由不明)
![阪本國小建校的說明.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9%96%8B%E6%A0%A1%E3%81%AE%E8%AA%AC%E6%98%8E-thumb-240x320-45079.jpg)
開學時的學生數為36人,但在新建木造校舍的1874年4月增加到267人。1880年,校名被稱為公立阪本國小,同女子國小。1889年除去男校舍,合併成女校舍,男女授課隔天。(在學校,男女“6”歲的時候座位也不一樣)這個時候木造總二樓的新校舍落成了。
![木結構校舍.gif](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6%9C%A8%E9%80%A0%E6%A0%A1%E8%88%8E-thumb-300xauto-44888.gif)
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央羅災。校舍全部燒毀。東京市在受災後的救助、救援活動等方面認識到了學校建築的重要性,加快了由東京市臨時建設局學校建設課共同設計的“復興國小”的建設。在中央區,除了阪本國小以外,明石國小、城東國小、泰明國小、中央國小、常盤國小、京華國小、十思國小等至今仍保留著當時的建築樣式。復興國小的建築方法被重新審視,好像開始了保存運動。
1928年3層鋼筋混凝土校舍落成
建造89年,現在也使用當時的校舍。丟了很遺憾。(新校舍的設計圖好像還沒有完成,所以現在校舍的一部分是否保存還不清楚)
![kousha_p.gif](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kousha_p-thumb-559x81-44894.gif)
1999年2月125周年紀念典禮(好像在禮堂舉行)
![125周年紀念典禮.gif](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125%E5%91%A8%E5%B9%B4%E8%A8%98%E5%BF%B5%E5%BC%8F%E5%85%B8-thumb-469x301-44892.gif)
【阪本國小的現狀】
入口的雕像以“少女”為題,是山本正道先生的作品。
![阪本國小入口.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5%85%A5%E5%8F%A3-thumb-320x240-45081.jpg)
文部博士中村孝也作詞 東京音樂學校作曲 |
一富士高嶺的白雪也 攀登時應該撈起 學習的山也從山腳開始 不屈不撓,踩分。 名為阪本的我等學校 仰望遠方天空的你 |
二紅心的紅葉川 月亮漂浮著流逝 劃入教堂之海 探尋底部的珍珠 名為阪本的我等學校 行手是廣浪的你 |
現在看不到富士山,紅葉川(紅葉川)也被填埋,高速公路,非常寂寞。只有校歌和60年前一樣被歌頌。
現在的全校學生數,男子86名,女子71名共計157名。學區是兜町茅場町,但是從學區外來的學生大概有半數左右。60年前只有學區內的學生,6年時學生數是55名,1個班。接受學區外的學生,不要廢校而努力著。
![阪本國小學區.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2017/07/04/%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5%AD%A6%E5%8C%BA%E5%9F%9F.JPG)
【校舍改建】
據2016年2月15日發行的建通報紙報導,
“計畫建設地下2層地上6層的延床面積約1.4萬平方米的新校舍,併在一定時期內合併通過其他地區的再開發統一重建的城東國小。以參加建築設計競爭的有資格者為對象,2月25日~3月2日接受參加聲明書,3月22日~4月1日接受技術提案書,以4月中旬為目標決定委託方簽訂合同。作為2017年第2次區議會例會附議專案,訂購主體工程,19年2月完成,以同年4月開學為目標。 阪本小(日本橋兜町15之18,占地面積3370平方米)的現校舍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地下1層地上3層建築,總計3667平方米。1928年完成,與相鄰的坂本町公園(日本橋兜町15之3,面積5009平方米)一起,在關東大地震的復興事業上進行了整修。隨著老化的加劇,每年都會進行整修,為了確保良好的教育環境而進行改建。為了將因“八重洲二丁目1地區”的再開發而一體改建的城東小(八重洲2之2)合併到21年,新校舍在完成時作為2所學校的普通教室準備了18間房間。此外,還設置了阪本認定兒童園(暫定名)的6間保育室。 16年度與新校舍的基本實施設計並行,在坂本町公園內設置了阪本小和城東小的臨時校舍。17~18年度實施現阪本國小的校舍的解體和新校舍的建設,在拆除臨時校舍後的19年恢復坂本町公園。 基本實施設計業務的合同上限金額為1億7610萬日圓(含稅)。計畫列入16年度預算,在4月中旬~17年3月15日的履行期間取得成果。通過申請手續,要求有關“阪本國小及阪本認定兒童園(暫定名)的設施像”的技術提案。”
目前的日程如下。2017年6月30日我訪問了阪本國小,現在的校舍存在,也有授課,所以出現了相當晚的時間。
2016年度末: 預計臨時校舍完工
2017年度初: 搬到臨時校舍
2017年度: 現在校舍的解體開始
2018年度末(2019年3月): 在臨時校舍上課
2019年度初: 搬到新校舍
![阪本國小建築申請.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5%BB%BA%E7%AF%89%E7%94%B3%E8%AB%8B-thumb-240x320-45083.jpg)
【校內布局】
主管室(是以前的勤務員室嗎?)的位置·幼稚園的有無·供餐室的位置變更以外的布局與60年前沒有變化。令人難以置信!
![阪本國小校舍布局(2).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6%A0%A1%E8%88%8E%E3%83%AC%E3%82%A4%E3%82%A2%E3%82%A6%E3%83%88%282%29-thumb-240xauto-45000.jpg)
讓我們來介紹一些現存的老式校舍:
進入入口左轉的盡頭的木製樓梯和2F走廊。
![走上3F樓梯,右走廊.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3F%E9%9A%8E%E6%AE%B5%E3%82%92%E4%B8%8A%E3%81%A3%E3%81%A6%E3%80%81%E5%8F%B3%E5%BB%8A%E4%B8%8B-thumb-240x320-45012.jpg)
從2F開始看了運動場。60年前也是這樣,“狹小”的印象是一樣的。正如看了也能明白的那樣,賽跑的時候也不能取得直線路線。場地是混凝土,摔倒一定會受傷的。賽跑的話一定會設定兩個角,所以60年前也有過非常危險的感覺,但是現在也完全沒有變化。右邊的照片是舉辦運動會時的照片。即使狹小也會有辦法的。
![阪本國小運動會(2).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9%98%AA%E6%9C%AC%E5%B0%8F%E5%AD%A6%E6%A0%A1%E9%81%8B%E5%8B%95%E4%BC%9A%282%29-thumb-250x167-45016.jpg)
對我來說,阪本國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大樹的銀杏樹和禮堂。銀杏樹可能比校舍貴。我覺得60年前直徑也有50~60cm,所以可能是在細川邸時代。樹齡超過200年?
禮堂留下了影子,變成了體育館。作為集會使用的舞台與60年前的感覺相同。在照片的右端。
![體育館內部.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7/%E4%BD%93%E8%82%B2%E9%A4%A8%E5%86%85%E9%83%A8-thumb-320x240-45020.jpg)
[yaz]
2017年6月13日12:00
2017年6月8日,我訪問了日本橋小網町的醬油會館,看到全國醬油裝在塑膠瓶裡的狀態展示後離開了這裡,在皇家公園飯店前的日本橋蠣殼町1-35-7水天宮HS大樓裡,山佐醬油第10代的三子、銅版畫家浜口陽三子的作品介紹了“ze口”。醬油連。
因為改裝了作為山沙醬油的倉庫而發揮作用的規格,所以是一家像隱居一樣氛圍的美術館。1樓和地下是展示場。以前地下也有醬油桶嗎?現在是時尚的室內裝飾,1F和2F之間用螺旋樓梯連結著。附近有首都高速6號線,但是完全聽不到噪音,可以在安靜的氣氛中觀賞。
地址: 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蠣殼町1-35-7
(現在以“千一億光年隧道”為題,展示了濱口陽三的銅版畫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濱口陽三、奧村綱雄、Nerhol、水戶部七繪)。舉辦至2017年8月6日。)
![Musee濱口陽三地圖.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6/Musee%E6%B5%9C%E5%8F%A3%E9%99%BD%E4%B8%89_%E5%9C%B0%E5%9B%B3-thumb-470x287-44079.jpg)
![IMG_0409.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6/IMG_0409-thumb-240x320-44060.jpg)
1F展示會場
浜口陽三於1909年(1909年)4月5日出生於和歌山縣有田郡廣村。浜口家是世世代代自稱“儀兵衛”的山薩醬油的創業家,陽三是第十代浜口儀兵衛的三子。在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進入了雕刻科塑造部,2年後退學前往巴黎,從在巴黎停留的1937年(1937年)左右開始嘗試製作幹點(直接用針在銅板上畫圖案,銅版畫技法的一種),開始向版畫家記錄一步。濱口作為20世紀的mezotinent技術的復興者而聞名國際。梅佐丁特是被稱為“馬尼爾·諾瓦爾(黑色技法)”的銅版畫技法之一,在銅板表面使用“貝爾索”這個道具,在一面打上細微的點,表現微妙的黑色濃淡。用被稱為“刮板”、“彈簧”的道具雕刻這樣製作的黑色土地,表示圖案和微妙的濃淡。這個技術隨著攝影術的發展而長期斷絕,濱口在復興這個技術的同時,也發展了重疊色版印刷的“彩色・梅佐丁特”的技術而聞名。下面左邊的照片是濱口使用的道具群,右邊是版完成後印刷時使用的衝壓器。
![衝壓機.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6/%E3%83%97%E3%83%AC%E3%82%B9%E6%A9%9F-thumb-177x276-44065.jpg)
長期停留在海外後,1996年(1996年)回到日本,到2000年(2000年)12月去世為止的幾年在日本度過了。這個Muze濱口・YAMASA收藏品於1998年開設。
浜口作為作品的主題,多采用葡萄、櫻桃、核桃等小水果、貝類、蝴蝶等小動物,在廣闊空間的畫面構成上反而喜歡突出小對象物的手法。介紹作為收藏品展示的作品的一部分。(這些作品的照片是在慕澤浜口陽三・山薩收藏殿的好意下提供的。禁止轉載到其他地方)
濱口陽三《14個櫻桃》1966年彩色溶膠52.3×42.4cm
濱口陽三《ざろ(版畫集《hamaguchi's六原創color mezzotint》6分組)》1978年彩色象素11.6×11.5cm
![濱口陽三《1/4的檸檬》1976年彩色蛋白石15.5×15.3cm.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6/%E6%B5%9C%E5%8F%A3%E9%99%BD%E4%B8%89%E3%80%8C1%EF%BC%8F4%E3%81%AE%E3%83%AC%E3%83%A2%E3%83%B3%E3%80%8D%E3%80%801976%E5%B9%B4%E3%80%80%E3%82%AB%E3%83%A9%E3%83%BC%E3%83%A1%E3%82%BE%E3%83%81%E3%83%B3%E3%83%88%E3%80%8015.5%C3%9715.3cm-thumb-289x301-44075.jpg)
濱口陽三《1/4的檸檬》1976年彩色蛋白石15.5×15.3cm
濱口陽三“西瓜”1981年彩色蛋白石23.3×54.1cm
慕澤濱口陽三・山佐收藏夏季企劃展: “千一億光年隧道”
作品: 濱口陽三、奧村綱雄、Nerhol、水戶部七繪
會期:2017年5月20日至8月6日期間
開館時間: 工作日11:00-17:00/週末節假日10:00-17:00(最後入場時間16:30)
入館費: 成人600日圓/大學・高中生400日圓/中學生以下免費
停刊日期: 星期一
詳情請諮詢慕澤浜口陽三・山崎收藏品。
Tel 03-3665-0251
(這些作品的照片是在慕澤浜口陽三・山薩收藏殿的好意下提供的。禁止轉載到其他地方)
[yaz]
2017年6月10日09:00
前幾天聽了原江戶東京博物館都市歷史研究室長·淑德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小澤弘先生的《200年前的日本橋繁盛熙代勝覽》的課。我覺得在聽講內容的印象還沒有淡薄的時候寫比較好,所以還有其他的部落格和段子,但是選擇了。以下是維基百科無法獲得的有趣資訊。
該畫卷於西元2000年在德國普羅斯亞文化基金會柏林東方藝術博物館(現柏林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了日本畫卷。那是描繪200年前的日本橋大道的名為《熙代勝覽》的畫卷。雖然不清楚這幅畫卷是什麼時候去德國的,但這是柏林自由大學的丘斯特爾教授夫婦委託給這家博物館的收藏品中的一點。
之後,熙代勝覽於2003年1月回到日本,在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的江戶開府400年·開館10周年紀念特別展“大江戶八百八町展”上首次展開全卷展出。2006年1月也再次來到三井紀念美術館會館紀念特別展II“日本橋畫卷展”,2009年11月在東京捷運“三越前站”地下中央大廳西側(三越側)展出了熙代勝覽的複製畫卷。本園從2月18日到4月9日舉辦的江戶東京博物館特別展“江戶和北京-18世紀的城市和生活”中,實際看到了熙代勝覽。
![091130_06.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5/091130_06-thumb-530x288-43712.jpg)
熙代勝覽的畫卷用俯瞰圖描繪了從日本橋到神田今川橋的日本橋大道(中央路)的約7個町(760m)的西側。描繪了88家店鋪和在那前面來往的人、狗、馬、牛、猴子、鷹,生動地描繪了江戶武士、町人、僧侶、乞丐等日常生活。上面寫著丙寅大火的前一年1805年(1805年)燒毀前的街道。因為題簽上寫著“熙代勝覽天”,所以其他還有“地”“人”的卷。是第3卷中的第1卷吧。
“地”“人”的卷上寫了什麼呢?例如,在某一卷軸上可能描繪了日本橋大道的東側(三越的對面)。如果存在的話,我對我感興趣的“長崎屋和荷蘭館、時鐘”也能得到詳細的資訊吧。或者說今川橋前面的神田方向寫著。如果在某個地方被發現,那就是大發現了。
還寫著狗、馬、牛等,可以很好地了解江戶時代的生活。
![熙代勝覽犬.jpg](https://tw.tokuhain.chuo-kanko.or.jp/archive/assets_c/2017/06/%E7%86%88%E4%BB%A3%E5%8B%9D%E8%A6%A7_%E7%8A%AC-thumb-480x480-44041.jpg)
熙代勝覽的末尾描繪了日本橋的高札。有三個觸書(御定書)。
第一個是正德元(1711年)5月奉行出的御定書
* 以父子兄弟夫婦為首的各種親戚,直到下人為止都應該慌慌張張。主人有輩應該朝著各自的方向努力
* 不要專從事家業而惰,萬事其分界。
* 沒有糾結,或者勉強自己,一般不應該對人造成傷害的事情
* 賭博之類的一切禁止
* 糾纏著吵架的口角,若有事的時候不能隨便碰面。不要把負手放在屁股上......
第二個是吉利支丹宗門禁令,第三個是1721年關於槍炮的法令。
“御定書”的內容等,不僅在江戶時代,在現代也通用。對於因拖拽或博打而被逮捕的藝人2世來說,這是耳垂不朽的感覺。在藝人家門口立一張“高牌”怎麼樣?
參考資料:東京城市導遊俱樂部2017年度第一屆研討會: 200年前的日本橋繁盛熙代勝覽講師元江戶東京博物館都市歷史研究室長淑德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小澤弘
|
鏈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