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區觀光協會官方部落格

中央區觀光協會特派員部落格

通過中央區觀光協會實施的“中央區觀光檢定”,介紹了註冊特派員的觀光志願者成員在中央區的“時令”資訊。

執筆者一覽

>>關於這個部落格

最近的部落格文章

◆特別展“繪畫時代的情景~來自畫師的資訊~”正在舉辦中! 到7/7為止,中央區立鄉土天文館

[卷渕彰/寫樂] 2013年6月3日17:42

中央區立鄉土天文館(時間圓頂明石)開始了第15屆特別展《繪畫時代的情景~來自畫師的資訊~》。江戶、東京的中心地中央區在繪畫中是如何描繪的,是將江戶後期到戰爭結束時的作品集中在一堂的展覽會。特別展免費入場,圖錄(A4版64頁冊子)分發價200日圓。會期到7月7日為止,週一休息。

                       

0913_532_130601kaigaten.jpg作品按時代分別分為江戶時期24件、明治時期36件、大正、昭和時期16件共76件(包括地圖5件)3期展示。在各個時期的開頭,為了了解地區,也有展示當時地圖的一個辦法。

 

從江戶時代來看,大部分是從天保期(1830-1844)到幕府末期江戶後期的作品。最古老的是1781年(1781年)的《隅田川兩岸一覽西岸》(鶴岡蘆水、江戶東京博物館藏複製),中央區部分是從柳橋經過兩國橋、新大橋、永代橋,到達佃島的超過10米的畫卷。從橋下眺望的情景等,正好可以感受到乘坐水上巴士從隅田川下來的氛圍。

 

明治時期的展示中,排列著文明開化的銀座磚街風景等固定的錦繪。被稱為夭折天才畫家的井上安治所描繪的8幅版畫被稱為“光線畫”,用光交織而成的陰影畫風,抄寫了明治前期的近代東京。

 

大正、昭和時期被川瀨巴水的作品所吸引。用纖細的筆觸描繪的風景版畫在沉穩中,能聽到豐富的詩情回響。昭和時期作品的落尾是活躍描寫從戰爭結束後的荒廢中站起來的銀座大街的《銀座復興畫卷》(麻生豐)。@卷渕彰

 

◇還將舉辦相關的演講會。詳情請參閱鄉土天文館HP >>這裡

 

 

 

◆歷史講座“江戶的成立與江東地區”~5/22、“花束21”舉辦

[卷渕彰/寫樂] 2013年5月23日09:00

5月22日,中央區溫柔的歷史講座“江戶的成立和江東地區”在區立女性中心“花束21”舉行(照片)。在為學習中央區歷史而策劃的公開講座上,由步行志願者導遊團體中央區文化財產支援協會主辦。

 

0913_531_130522rekisikoza.jpg講師是江東區中川船番所資料館次長久染健夫。從近代(江戶時代)研究者的角度來談,享受歷史散步的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從地勢方面解讀了江戶的形成,關於“首都·江戶”的城市建設、城市功能是如何發展的,以江戶的中心地日本橋、京橋、八丁堀、新川地區等為例進行了解說。從江戶前期開始隨著市區擴大,隅田川東部的深川、本所地區也被開發出來。

 

根據1680年(1680)的畫圖《葛西志》,1641年(1641)桶町(現在的八重洲邊)因火災而被燒毀的本材木町(現在的日本橋)的“元祖木場”遷移到深川後的“木置場”被描繪在小名木川的南部、隅田川沿岸,其周邊豎著圍著護城河。該圖中最有意思的是“富岡八幡宮”面向海邊的位置。現在的東京捷運東西線的木場站和東陽町站附近可以看到海中的樣子。

 

通過重新了解從周邊地區看的中央區的歷史,再次認識到了265年建成的都市江戶的深奧和廣闊。@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53)鳥居清長~出生於日本橋的美人畫師去世後200年,在回向院重建墓碑

[卷渕彰/寫樂] 2013年5月17日09:00

裝飾新生歌舞伎座正面的畫牌。配有演出節目和登場人物的畫牌是由鳥居派的畫師300多年來描繪的。天明時期活躍在美人畫上的是鳥居派第4代戶主鳥居清長。清長出生於日本橋本木町,死後被埋葬在兩國回向院,但是墓碑消失了。於是,為了紀念逝世200周年,“鳥居清長碑”(照片)被重建了。

 

0913_53_130516toriikiyonaga.JPG鳥居清長於1752年(1752年)出生於本材木町(現在的日本橋)的書店白子屋。據說這片土地在楓川西側有新下酒菜場(通稱新場),所以被稱為“新場的清長”。

 

據說19歲時自稱清長,脫離了以演員畫為專業的鳥居派的畫風,擅長美人風俗畫,發揮了他的手腕。以江戶名勝為背景,八頭身流利的美人畫樣式被稱為“江戶的維納斯”。與鈴木春信、歌麿、寫樂、北齋、廣重並列,作為6大浮世繪師被評價。

 

1787年(1787年)繼承了鳥居家第四代的名字。之後專心致力於鳥居家的家業的畫看板、等級表、黃封面、繪本等。1815年(1815年)以64歲高齡結束了一生。

 

墓地兩國回向院因地震、戰爭災害等災禍而失去了清長的墓碑。值此逝世200周年之際,計畫重建稱讚畫業的墓碑,4月建立了新的清長碑。高2.1米,寬2.0米的小松石,中央嵌入了以代表作《大川端夕涼》為印象的青銅板。@卷渕彰

 

 

 

◆春天的中央區歷史散步~從江戶歌舞伎的發祥地到興盛,然後步行到今天

[卷渕彰/寫樂] 2013年4月25日11:00

春天的中央區歷史散步2013《江戶文化的精華與華~江戶歌舞伎的源流漫步~》是作為見聞中央區內歌舞伎淵源之地的特別企劃,在《區的通告中央》募集的。以江戶歌舞伎為主題,第一次是4月14日(星期日)在銀座·舊木挽町路線,第二次是20日(星期六)在人形町·戲劇町跡路線上實施的。主辦單位是中央區町步行志願者導遊的中央區文化財產支援協會。

 

0913_521_130414ginza.jpg第一次的銀座·舊木挽町路線,在有“江戶歌舞伎發祥地”碑(照片上·攝影岸本裕子)的京橋遺址北詰,讓人想起猿若(之後中村)勘三郎舉起櫓的江戶初期。在維新後的明治初期最早復興的守田座(之後的新富座)演出的“新富座跡”(現京橋稅務署)前,傳達了近代東京的初創時期傳承江戶歌舞伎的幹勁。

 

銀座六丁目、昭和大道西側是江戶初期就有木挽町三座戲棚的地方。山村座、河原崎座、森田座十分熱鬧,但只剩下森田座(之後守田座)。正好新設了“森田座跡”說明板,回顧了《江戶名勝圖會》中描繪的情景。最後是眾所周知的第5代“歌舞伎座”。也有已經進入其中的參加者,表現出了人氣之高。

 

0913_521_130420ningyo.jpg第2回是人形町・戲劇町跡路線。迎來開場140周年的“明治座”以廣泛的戲劇演出等形式講述了盛況。浜町綠道(浜町川跡)的“弁慶像”讓人聯想到歌舞伎十八番“勸進帳”的表演。明治座舊地是從喜升座開始的創業之地,回顧變遷。

 

從元吉原舊址的“末廣神社”(照片下)經過大門大道,前往“玄冶店遺址”。這裡也是歌舞伎的舞台。從後台新道遺跡終於走上了“堺町・葺屋町戲劇町跡”。中村座、市村座並駕齊驅的江戶首屈一指的歡樂街。這是一個與木挽町戲劇町一起歷經2世紀形成江戶歌舞伎精髓的地方。“父父橋・思案橋跡”是江戶時期,在通往娛樂場所方向的入口附近,江戶人興奮地渡過的吧。

 

走這兩條路線,可以再次發現現在的中央區是江戶時代的商業、流通、經濟、交通等中心地,同時也是歌舞伎等江戶文化的發源地。@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52)木挽町戲劇~江戶三座之一的“森田座”遺址

[卷渕彰/寫樂] 2013年4月16日14:00

作為江戶歌舞伎的發祥地,在極為興盛的中央區,留下了與歌舞伎有關的史跡。其中一個是木挽町戲劇町遺址,江戶時期,山村座、河原崎座以及森田座舉著櫓的地方。新裝後成為話題的歌舞伎座也是舊木挽町,在離那裡稍遠的地方,江戶三座中的森田座受到了戲劇的歡迎。

 

0913_52_130416moritaza.jpg現在所在地是銀座六丁目的昭和大道西側附近(照片上),最近設置了說明板(照片中央)。這是再次認識至今為止繼承的歌舞伎歷史的機會。

 

江戶歌舞伎的發祥地是1624年(1624年),以中橋南地的“猿若座”(之後的“中村座”)為首,之後遷移到堺町。接著,“市村座”在葺屋町舉起了櫓。兩町被稱為二丁町戲劇町(現在的人形町)。

 

另一方面,在江戶時期的木挽町五丁目,明歷大火後的1660年(1660年),以森田勘彌為座元,戲劇小屋“森田座”提高了櫓。這三個是江戶三座,是官許的戲棚。

 

森田座的南鄰,當時的木挽町六丁目已經有1642年(1642)開場的“山村座”戲劇小屋了。當時包括這個座位在內被稱為江戶四座。接下來還建造了“河原崎座”,但不久就變成了廢座。山村座因之前的“江島生島事件”於1714年(1714年)廢座。

 

木挽町和堺町、葺屋町的江戶三座,在天保改革中被轉移到猿若町之前約200年左右,因江戶市中的歌舞伎人氣而繁榮起來。現在的中央區從江戶時期開始就是歌舞伎演出的中心地。

 

之後的森田座在幕府末期時期改名為守田座,1872年(1872)在新富町再興。之後改名為“新富座”(照片下)。與1889年(1889年)開業的歌舞伎座一起,兩座在眼睛和鼻子的前端爭奪歌舞伎的演出。新富座在關東大地震央受災、廢座。現在所在地是京橋稅務署的所在地。@卷渕彰

 

 

 

◆中央區這裡有歷史(51)京橋川“竹河岸”和“蘿蔔河岸”

[卷渕彰/寫樂] 2013年4月11日09:00

現在沿著填埋的京橋川的北側道路,最近被命名為“京橋竹河岸大道”(照片上)和“京橋蘿蔔河岸大道”(照片下)的中央區道路愛稱。地點夾在京橋三丁目的中央路,從員警博物館到昭和大道的東側是“竹河岸大道”,相反的西側是到外堀大道是“蘿蔔河岸大道”。顧名思義,分別是河岸地。

                                                      

0913_51_130406takegashi.jpg江戶時期,河岸地是物資的卸貨場,起到了保管、儲藏所的作用。在幕府直轄地,町人好像支付了上繳金利用了那裡。以日本橋的魚河岸為首,鹽河岸、西河岸、行德河岸等區內有很多河岸地作為歷史遺跡保留著。現在的中央區是船運的中心地,是集成地。

 

京橋川從昭和30年後半期開始被填埋,成為首都高速公司線。其東北側是“竹河岸”,廣重“名勝江戶百景”的“京橋竹がし”而聞名。這是因為從江戶近郊運來的竹材。到了明治時期也有竹批發商的寫生。雖然現在完全沒有這種面貌,但是“竹河岸大樓”這座建築物好像在講述往昔。

 

京橋川的西北側是“蘿蔔河岸”,現在建有“江戶歌舞伎發祥地”碑和“京橋蘿蔔河岸青物市場遺跡”碑,很容易理解。江戶初期,這附近開始了蔬菜等的拍賣,不久就被稱為蘿蔔河岸,市場化了。關東大地震後的1935年(1935年)遷移到築地市場。@卷渕彰

 

 
<<上一頁 4567891011121314